是什么让谣言如此逼真
2014年09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高寒        

  晚报9月17日C6版报道,一条关于某种药品致使儿童死亡的谣言在微信朋友圈流传,许多人信以为真,奔走相告。经过记者求证,不仅所谓的药品致死是假,连信息中出现的“王晓燕主任”都是子虚乌有。这条在专业人士眼中破绽百出的信息为何能在普通民众之间风传?难道应该负责的只有谣言制造者、普通民众和微信软件吗?
  造谣者为何制造谣言我们暂且不管,谣言能够飞速传播,说明了有相当数量的人相信了这一谣言。正如一句话所说,“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那至少在本条谣言所涉及到的医药领域,缺少“阳光”,是不是谣言被人轻信的重要原因呢?
  在医药这个具有高度专业性的领域中,患者一直都是在扮演着要听医生话的角色,乖乖地从口袋里掏钱。尽管真正由于医生失误或是医德败坏造成患者受伤害的案例只是极少数,但这毕竟是人命关天的事情,就是这么几个案例,弄得许多人成了惊弓之鸟。加之对此领域的无知,让他们在面对此类问题时感到茫然。在专业的医生和具有煽动性的网络流言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其实,这种现象何尝不是医患矛盾在朋友圈中的缩小版本?
  各种谣言的盛行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现象,就是民众对某一方面问题的无知。文章中提到的“李白藏头诗”、“泡面比包子更加有营养”等,正说明了很多人在文学和食物营养领域知识不足。这些谣言有些或许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大家读一读也就过去了,但有些谣言会打乱人们的正常生活,譬如2011年的抢盐风波。
  在追究造谣者的责任,加强对微信、微博等传播渠道监管的同时,有关部门不妨尝试主动出击,医院、法院等机构平时多进行科普性教育,提高民众在各方面的素养,使他们能够辨别真伪,防微杜渐。一旦有谣言开始蔓延,政府机关则应该立即出面澄清事实,利用政府和专业机构的公信力击破谣言,还给人们一个健康可信的舆论环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