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任中东特使,走过12载跨越两代人
2014年09月20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担任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长达五年的吴思科本月初卸任,接替他担任这一职务的是宫小生。上任不到十天,宫小生特使就从12日起出访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约旦和黎巴嫩等中东多国。
12年前的2002年9月,中国政府针对巴以问题首次常设特使,这也是中国政府就某一国际热点问题第一次设立特使。12年来,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经历了四任外交官,分别为王世杰、孙必干、吴思科和宫小生。
中国中东特使一职设立虽然只有12年,但担任特使的四位外交官的年龄却跨越了两代人。首任特使王世杰生于1936年,是标准的“30后”。此后两任特使孙必干和吴思科都是“40后”,只不过孙大使生于1941年,比吴思科大五岁。如今接替吴思科的宫小生生于1953年,是个不折不扣的“50后”。
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中国中东问题特使一职都是由从一线卸任的“老人”来担任。这四位特使基本都是在司局级领导岗位上离开外交一线,在60岁之后开始担任特使一职。王世杰作为首任特使,2002年上任时已经66岁。孙必干、吴思科和宫小生任特使时的年龄分别为65岁、63岁和61岁。
从年龄上看,这几位特使似乎是在外交战线上“发挥余热”。即便如此,并非谁都能胜任这一职务,一个前提是必须拥有丰富的中东工作经历。王世杰在担任驻伊朗大使之前,先后担任驻巴林、约旦大使,在三国的大使任上干了近十年。孙必干则在驻沙特、伊拉克和伊朗大使任上干了12年之久。吴思科在2000年至2007年间先后担任驻沙特、埃及和阿盟的大使(代表),四人中最年轻的宫小生,也在11年间历任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办事处主任(大使衔),以及驻约旦、土耳其大使。
四位担任大使时的驻在国也很有讲究,包括了沙特、埃及、伊朗、土耳其等中东大国。丰富的任职经历使得这几位特使拥有足够的资历和中东事务人脉,能够更好地胜任特使斡旋热点问题的角色。
即便是在国内工作期间,上述四人也清一色地在外交部亚非司以及该司中东处任职。可以说,四位外交官在出任中东问题特使之前,业务范围都集中于中东事务,对中东问题有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和积累,见证了我国中东政策的变化和调整,这足以保证其担任特使后能够在复杂的中东问题中游刃有余,同时准确传递中国声音。
自2011年中东、北非地区爆发“阿拉伯之春”以来,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的职能随之拓展,在坚持巴以问题这一核心事务的同时,围绕叙利亚危机、伊拉克问题等中东热点问题展开斡旋,特使出访中东的次数也日趋频繁。去年5月,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领导人同一时间段相继访华,被视为中国在巴以问题上发挥独特作用的一例。在不久前的巴以新一轮冲突中,中国方案获得了埃及等中东大国和主要斡旋方的认可,并最终与他国一道促成谈判和停火。
随着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的不断落实,以及中国在维护国家利益、参与国际事务方面不断主动作为,中东问题特使势必将更加频繁地活跃在国际场合,宫小生特使上任后不久出访中东就是一个信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