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学术传家,文豪哲学家辈出
高平王氏盛产“学者型官员”
2014年09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汉晋时期,社会动荡,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阶段。就在那样的乱世裹挟之下,山东高平王氏却逆势上升。
  尽管有关这个家族的痕迹多只留存在史书之中,但作为汉晋时期仕学相济的家族典范,高平王氏仍极具范本意义。不论其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还是从政时的忠义立身,高平王氏的家学传承至今都有现实价值。
  不过,与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相比,一个家族的命运浮沉难免显得渺小。而为了维系家族荣耀,高平王氏也作出了诸多不得已的选择,令人唏嘘。

  本报深度记者 马云云
本报《今日运河》记者 汪泷
实习生 吴霞 马梁英    
  传承脉络清晰的
文化豪门

  夏末午后的金乡县很是平静,田间小道上,土地的气息和着蝉鸣扑面而来。近两千年前,这一带曾生活着享有盛誉的一大家族——高平王氏。
  自东汉后期至晋代,高平王氏世历三朝,人更六代,久居望族之林。“东汉后期至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阶段。”对高平王氏家族颇有研究的扬州大学教授田汉云说,在汉晋时代的文化盛门之中,高平王氏家学传承的脉络尤为完整、清晰。
  高平王氏以学术传家,但著述最为丰富且得以传世的是王粲与王弼。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治经,著有《尚书问》;治史,撰有《英雄记》。田汉云认为,关于王粲文学创作活动的评论,在汉末已经发端。王弼的学术著作有《老子道德经注》、《周易注》及《论语释疑》,可以代表王氏家族学术文化发展的顶峰,在《老子》、《周易》、《论语》诠释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但遗憾的是,斗转星移,如今这个名门望族生活的痕迹已经很难找到。
  根据史料记载,在位于济宁市任城区喻屯镇城南村留存有王粲墓。济宁市任城区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透露,王粲墓确实在济宁境内,但是根据目前留有的资料,无法判断其具体位置究竟是在金乡县境内,还是在喻屯镇。
  喻屯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翻阅了该镇城南村刚刚汇总的文物普查资料,以及过去保留的历史资料后确认,王粲墓确实在喻屯镇城南村。但因为历史久远,这位工作人员不无遗憾地说,现在地表上已经完全没有任何遗迹保留,而墓葬是被破坏于古代战乱还是“文革”时期,目前尚存争议。
  济宁学院教授张荣仁的老家就在喻屯镇城南村,据他回忆,在村子的南边,曾经挖出过石柱子、石人等文物,石柱子上写有“孔子后山东一人”字样。他推测,这应是王弼墓,但很可惜,因为当时没有及时拉走,这个石柱在一个夜里被偷了,再也没有找回来。
  不过济宁当地也有学者对王粲墓处于喻屯镇的提法表示质疑。有学者提出,史书上提到,王粲是在跟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的。在那个年代,是否能将病逝的王粲运回到济宁境内,还有待考证。
  尽管迷雾重重,但高平王氏家族在当地还是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只是因行政区划多次调整,人们对高平王家到底是哪儿的人还有争议。张荣仁说,现在就有邹城、微山、郓城等多地声称是王粲的故里。
崇尚文艺
才进入仕途

  值得关注的是,高平王氏从地方豪族上升为一流士族,这一过程是在东汉王朝逐渐衰落的特定背景之下完成的。田汉云认为,高平王氏家族的地位之所以能够逆势上升,原因很复杂。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王氏家族中人虔诚地服膺儒学,并坚定地引为立身处世的指针,非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高平王氏在政治上的崛起,以王龚举孝廉为起点。两汉孝廉绝大多数被富贵之家所垄断,王龚的家世背景不一般,而其人“束修厉节,敦乐艺文,不求苟得,不为苟行”,并因此获得荐举。
  进入仕途后,王龚一路升迁,做过太尉,曾两次位列三公。王龚之子王畅名列“八俊”,位至太尉、司空,列三公,号称“雅士”。他为官清廉公正,办事练达,素有威严,以守正严明著称。王畅之子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长史,是大将军最主要的僚佐,也算身居要职。
  这三代人处于挽救东汉王朝于危亡的非常时期,以忠义立身,济世为务,所以交游最重道义。王龚崇尚道义,以德交友,他与士大夫交往,并不热心于强化私谊,彰显可贵的君子之风。
  高平王氏家族为官时的一大贡献是冒着巨大风险铁腕反腐。田汉云分析,当时外戚擅权、内宠乱政、吏治腐败成为难以根绝的严重弊端。维护政治秩序,惩治贪污腐败,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突出要务。高平王氏家族的王龚和王畅勇于与贪浊不法的上层权贵做斗争,王龚任青州刺史时,纠察贪浊,坚决遏制青州官场的腐败风气。汉末,王畅是清流士大夫的精神领袖之一,他严厉打击不法贵族豪门,显示出嫉恶如仇、不畏权势的政治勇气。
  “高平王氏自律严格,成为清流人士的楷模;嫉恶如仇,忠君爱民,代表了正直士大夫的社会良心。”田汉云说。
通过搞学术
影响现实政治

  除了从政,高平王氏家族学术素养深厚,仕、学相济,田汉云认为,这是这个家族能够历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他分析,一般来说,拥有学术优势的家族,其代表人物总是会进入仕途。尽管士族中人仕进的因缘多种多样,从总体上看,非学术无以取禄位;尽管士族的文化传承有其稳定性,就长时段看,无禄位不足以持其学。所以说,决定士族社会地位提升与维系的仕与学两大要素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尤其在汉晋时代,世事扰攘,士族的社会地位往往大起大落,高平王氏也曾多次遭逢艰难险阻,却都绝处逢生。田汉云说,就现象而言,该家族声望的维系主要凭借其杰出人物活跃于政界,推本而言,则有赖于不断积累、深化的家学底蕴。
  王氏家族一贯注重以学术仕进、经世,家族的文学和学术成就占有相当的地位。王粲以长于诗赋饮誉当世,并奠定了自身在文学史上的显著地位。田汉云认为,把王粲的文学活动放在其家族史上探讨,可以看出他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王龚“敦乐艺文”,但是他自身以及子王畅、孙王谦都无作品传世。由他发端的重艺文的家学风尚,对王粲应有一定影响。王粲之后,这种家风没有失落,如王弼的学术著作就富有文采。
  当时的士族往往世代习经,对子女教育严格,形成特定的家学传统。“王氏家族的传承比较稳定,有一个最重要原因是注重家庭教育,注重家学传承”,山阳书院副院长刘双保说,这一点有着非常现实的启迪意义。他以王家藏书这件小事为例,王粲14岁时到了长安,拜见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受到蔡邕的赏识,两人结成忘年交。蔡邕把几车藏书送给了王粲,王粲十分爱惜,把这些藏书传承了好几代,即便在颠沛流离中依然将其保全,包括王弼在内几代王氏子孙从这些书中受益。可见高平王氏对家学传承的重视。
  而高平王氏家族的家风特点与区域文化特征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乡邦历史文化传统是对其生存发展更具意义的根基”。田汉云说,山阳区域文化传统对高平王氏家族的影响是持久、深刻的。
  东汉时期地图显示,山阳郡所辖区域包括现在的金乡、鱼台等地。从两汉至三国,山阳郡的区域文化传统,以经学为主干。田汉云介绍,以经传而论,如《周易》、《诗经》、《春秋》三传、礼学,当时都有知名大家。山阳郡的学术文化传统又具有博综兼收的特色,如道家、法家之学对本区域学者也有一定影响。而以儒学为宗而兼采诸子之学,这正是高平王氏家学的基本风格,从东汉后期开始,高平王氏家族代表人物因为具备出众的儒学素养而得以跻身社会上层,因为践行儒学而饮誉士林。
  即便王弼后来注老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干预现实政治。众所周知,司马氏主要代表儒家豪门的利益,标榜服膺儒家名教,同时注意吸收道家的权谋。王弼所遵循的思想道路,与司马氏集团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对于王弼的思想特征,司马师就能够充分理解。
  山阳历史上的贤士大夫注重通经致用,参照同期山阳士大夫的政治实践与文化特征,似乎可印证王氏家学家风的区域特色,比如说,刘表尊经学、重文教,张俭等大批清流士大夫嫉恶如仇、见义勇为,而这在王龚、王畅的政治生涯中也显著地体现出来,王粲、王弼在政治局势错综复杂时则能够冷静观察、相机而动。这些在山阳区域历史文化传统中都能找到相似的基因。
  尊经学、重文教,这一点在当地至今有所体现。“当地人比较好客,对人很热情,比较直爽、诚信,同时讲究礼仪”,刘双保说,此外,当地人对文化、艺术非常推崇。“金乡县于三年前成立的山阳书院,研究地方史,弘扬地方文化,不仅有政府推动,民间也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他举例说,今年上半年,一位老人前来捐赠了一副珍贵的碑帖,填补了研究当地历史的一个空白。还有一位农民捐赠了一份清末民初的地契。
吸收别家文化
更不忘广播自家学说

  除了传承,高平王氏也在不断吸收其他家族的文化精髓。“比如王家的人到外地郊游,会吸收比较先进的文化,作为自己家学的一部分内容,也就是说兼容并蓄。”刘双保说。
  田汉云也表示,学术文化在士大夫家族内部的传承、发展,不是封闭、孤立地进行的。汉魏时期的文士交游,功能之一是推动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高平王氏家学的发展,几乎一直伴随着其子弟游学、宦游,结交学界、政界名流,从而身处学术文化中心,得以融入主潮,追踪前沿。
  当时治经重家法、师法,不经名师指授,则学业难精,也就难以凭学术进身。于是,名师硕儒门下受业者往往多至千百人,王氏家族自然也不能例外。就在这样的从师问学过程中,王氏家族汲取了大量外族的文化营养。以文会友就是王粲交游的重要内容。田汉云认为,这种交游对于刺激作家充分发挥才华,必然起到推动作用。
  刘双保认为,这种“开放性”,不仅体现在王家吸收外族文化,同时也向外面传播自己的家学。刘表师从高平王氏家族的王畅,也是王粲族兄王凯的岳父,曾受到王粲依附,是一名饱学之士。当上荆州刺史以后,刘表成为一方霸主。因为战乱,当时的长安失去了全国学术中心的地位,学术重心转移到了荆州。刘表在荆州很重视文化、教育,创建了荆州学派。荆州学派注重易经教学,刘双保认为,后来王弼注易,与此影响是分不开的。
  王粲曾以“江滨逸老”的口吻称颂刘表征抚荆州的业绩,谓之“履道怀智,休迹显光”,将他与当世豪杰相比较,但这两句话,实则是高平王氏家族的历史写照。
  田汉云说,在战乱和朝代更迭的时代,王氏家族的官场延续,以及整个家族对治学、研究的重视,都值得当代人研究和学习。如果专就学术文化成就而言,历史上可以与高平王氏相提并论的实在是少见,就像王弼,即便后起的玄学家持论多有异同,完全不受其影响者则绝少,这让他作为玄学宗师的地位,到现在都没法动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