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王春喜存千张照片忆逝去光阴
1981年只有黄河三路是柏油路
2014年09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上世纪80年代初,王春喜带着女儿(左一)、侄女(中)、儿子(右一)在黄河二路、渤海9路附近的树林里玩耍。
  上世纪60年代,王春喜回到母校北镇中学,在会议室前摄影留念
  上世纪80年代,王春喜常常在黄河一路路南的空场地上练剑。
  上世纪80年代初,王春喜带着小儿子王刚到烈士林园读碑文,在烈士纪念碑前留影。
     75岁在老人王春喜的电脑里,存着上千张照片和自己录制的视频,这些照片和视频记录了他参加工作至今的点点滴滴,这其中也展现着滨州近50年的发展和变化。
  本报记者 王璐琪
忆母校 几座砖瓦平房
  老人王春喜是地地道道的滨州人,讲起自己的家乡,他一直感叹滨州的变化实在是天翻地覆的大发展。在他的书桌上有几张保存完好的黑白照片,相片中的他还很年轻,英俊潇洒,他拿起其中一张仔细端详,给记者讲起其中的故事:“这是北镇中学,时间大约是上世纪60年代末,那时我已经在外地工作了,想回母校看看,然后就在北镇中学的会议室门口拍了这张照片留念。”他回忆,北镇中学的老校区也就1000多名学生,校舍和办公室都是砖瓦平房,能容纳几百人的会议室也是平房,现在早已经被拆掉了。对于滨州当时楼房较少,他听到的说法是,滨州处在退海之地,沙质土壤不适合建筑高楼。他说:“那个时候,不光是北镇中学是平房,它周围也是平房,唯一一座2层小楼是学校南边的新华书店。出了校门口就是一片庄稼地和菜地,每天放学,常常和同学到学校对面的菜地里摘西红柿吃。”
忆滨州 只有一条柏油路
  1981年,王春喜调回滨州工作,与20年前的滨州相比,滨州多了几家医院和学校,小学有6所,中学有5所。道路有了基本的轮廓,但是只有现在的黄河三路是当时唯一一条柏油路,其他的道路依然还是砂石路。当时王春喜家住黄河一路,买菜需要到黄河二路北镇纺织宿舍区附近,这一路要经过黄河一路与黄河二路、渤海九路与渤海十路之间的一片树林,那里绿树成荫,花草茂盛,他常常带着孩子到树林里玩耍。他说:“那时候,滨州还没有公园,我就带着孩子去树林里玩耍,还有一个去处就是烈士林园。”烈士林园有一座烈士纪念碑和烈士纪念堂,还有部分烈士的碑文,这里为市民了解烈士生平事迹提供了条件,常常有市民到这里为烈士扫墓。
  出了烈士林园,王春喜还有一个锻炼身体的大场地,位于现在的黄河一路路南,那里当时没有任何建筑物,只有一圈被白色栏杆围起的地,里面放着两三个百叶箱,箱子里放着观察气象的仪器。王春喜说:“那时候也不知道那里是不是气象局,反正看着有湿度计、温度计等仪表,就觉得是跟气象有关的,我常常去那片空场地上练剑。”
  如今,王春喜老人已经75岁了,他用近千张照片记录了滨州近50年的变化:“现在四通八达的马路,高楼林立的建筑群,展现了滨州不仅仅是在范围上的扩大,更是在层次上的提高。我是地地道道的滨州人,我很自豪。”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