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
2014年09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陈晓丽      

潜伏期长短与入侵部位有关
  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病菌,公交车上、医院里,甚至是钱币上,都有大量的细菌存在。接触这些细菌是不是就一定会发病呢?如果发病,从感染细菌到发病可能会经过多长时间?为此,我们采访了山东省交通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杜向阳、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医师王淑珍、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急症科主任蔡卫东。
  从人体感染病菌到发病,中间的这段时间医学上称为潜伏期。潜伏期的含义相对比较广泛,一般而言,潜伏期是对于传染病,也就是传播性疾病而言的,
  潜伏期有长有短,短则几天甚至几个小时,最长则可能有十几年。影响潜伏期长短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感染的病原体数量、病原体的繁殖速度、细菌产生毒素的能力等,例如食物变质,其中的病菌已经产生了大量毒素,如果不小心吃了这些食物,很快将导致肠胃炎,潜伏期非常短暂。
  同时,潜伏期长短与细菌侵入人体的部位相关,远离神经中枢等靶器官的位置则潜伏期长,靠近时则潜伏期短。王淑珍介绍,医院曾经收治过一位狂犬病患者,经仔细询问,才知道该病人在12年前曾被狗咬过脚趾,因为当时咬伤得很轻,就没有当回事儿,也没有注射狂犬病疫苗,没想到12年后发病,几天后便不幸离世。
  王淑珍表示,被携带狂犬病病菌的狗咬伤,如果咬伤部位在脚和小腿部位,由于远离大脑等中枢神经,狂犬病的潜伏期将很长,在被咬伤后及时注射疫苗可以起到预防效果。但是,如果咬伤部位在面部等靠近中枢神经的位置,潜伏期可能非常短暂,有些甚至来不及注射疫苗预防。
  值得注意的是,潜伏期的长短并不是十分精确,原因在于潜伏期的计算主要来源于流行病学的统计结果。一般是采用平均数字,医学观察时间的确定则在平均数的基础上加上一两天,而对于危重流行病则按最长潜伏期观察。例如,在非洲肆虐的埃博拉病毒,潜伏期为2-21天,接触相关病毒后医学观察时间为21天才会被确定是否感染。 
  (下转B02版)

【关注疾病的潜伏和预防】
  我们每天都与各种各样的细菌打交道。人们常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意思是接触了细菌未必会致病,至少不会马上致病。疾病传染是一个过程,潜伏期就是从病原体侵入体内开始,直到最初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这一过程究竟发生了什么?各种疾病潜伏期的长短不一,判断不同疾病的潜伏期具有很大的临床医学意义,可以根据潜伏期长短确定留验和检疫期限,确定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并在适当的时间预防接种或药物预防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