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王士祯
2014年10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朝阳
  我在济南工作生活十多年了,每每有老家的亲戚和外地朋友来济,我都会带着他们参观济南的名胜古迹,或拜谒历史上的名人故居。而在济南诸多的历史名人中,我最崇拜的还是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
  据《历城县志》记载,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曾在秋柳园读书会友赋诗,并写下了轰动大江南北的《秋柳四章》。王士祯出生于淄博桓台县,是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他曾在济南学习,在23岁的时候来到大明湖畔,与朋友读书赋诗,当看到湖边柳枝随风摆动时,触景生情,勾起了对明朝的回忆,激发了心中的感慨,写出轰动大江南北的秋柳四章。王士祯自小才华横溢,6岁入学,8岁能诗,15岁就有诗文出版,17岁参加了童子试,并且三诗皆为第一名。王士祯从26岁开始做官,一直做到了刑部尚书,是著名的清官廉吏。他一生勤于著述,开创并发展了“神韵”说,主盟诗坛半个世纪之久,被誉为“一代诗宗”、“文坛领袖”。因此直到现在,走进秋柳园便能想象出当年王士祯与一些文人墨客赋诗作词的情景。
  周末,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走进了坐落在大明湖畔古色古香的秋柳诗社。走进去,整座秋柳园建筑结合了北方的大气和南方的小巧玲珑,别具匠心,再加上庭院中蔷薇、石楠、柳树、金桂等多种植物的搭配,彰显出很典雅古朴的意境。
  进入大厅,迎面看到的就是王士祯像。两边对联“名须后世称方好,书到今生读已迟”是王渔洋的座右铭。前半句讲的是他谦虚的态度,他一生为官清廉,他认为政绩需由后人评价,后半句讲的是他认为一生都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
  由此我想起,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从小就热爱读书。沈从文读书的方法很特别,他后来在一篇谈读书的文章中,将其称之为“小纸条读书法”。沈从文的口袋里总是准备着很多小纸条,上面是他从书籍上摘录下来的美妙的词汇、生动的比喻、五花八门的资料以及读书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及心得。沈从文并不是将那些小纸条锁进抽屉,而是贴得家里到处都是:床头上,镜子上,客厅的墙壁上,卫生间的墙上……睡觉前,他要读一读床头上的小纸条;早晨起床,他一边穿衣,一边读墙上的小纸条;洗脸时,先读一读镜子上的小纸条;上卫生间时,也要读一读墙上的小纸条。沈从文就是这样锲而不舍地搜集、积累材料,先把材料写到小纸条上,然后一点一滴地装进脑海中。因此他能游刃有余地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但日前在一家媒体看到一篇关于我国市民读书情况的报道,不禁生出些许担忧。资料显示,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有4.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以色列的64本。因此我想,古人尚能相聚读书赋诗,我们是不是该坐下来,专心致志地读点书写点东西呢?
  那天,更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据导游员讲:在王士祯的儿子初升县令时,王士祯写给儿子一封家书,就是著名的《手镜录》。全书由数十条做官和生活经验构成,中心思想在于审慎处事,洁己爱民。这封家书也是王士祯自身品格的真实写照,可以看出他一生以“清、慎、勤”为做官准则,告诫儿子也要牢记这三个字的精神。
  读书使人明智。每次走进秋柳园,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当年王士祯与朋友读书赋诗的潇洒浪漫,同时也为他一生中坚守的“清、慎、勤”的做官准则所折服。我在想,何止做官啊,其实我们做人做事不都应如此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