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迟疑与重构
——岛城画家薛波山水画印象
2014年10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薛波,字惠博,男,1966年生于青岛。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青岛市政协特邀委员,市南区政协委员,民盟美术研究会副会长,青岛中山书画院副秘书长。现任青岛市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大赛并获奖。在各种报刊、杂志多次发表作品。
  2006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06中国画家提名展”优秀作品奖。
  2006年,被评为青岛市“美术十佳奖”。
  2007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叶浅予百年诞辰”全国中国画家提名展最高奖优秀奖。
  2008年,法国卡奥艺术展(三人展)。
  2011年,作品入选“齐鲁颂·‘三个一百’美术创作工程”
  2013年,“水墨泰山”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展。
  2013年,“水墨动向”当代青年美术家学术邀请展。
□李明
  1980年代早期本人遭遇现代主义,其后藕断丝连,期间传统修炼异常匮乏,对犹抱琵琶的批评多战战兢兢。算了算,30年下来,积累的本土水墨画家评论目录,不过赵建成、周永家、蓝立克、郝麒四位,话题也始终没离开所谓现代性半步。其目的,不外是想厘清传统表达的当下境遇与不同的方式转换。
  癸巳腊月某会间歇,听薛波一干人议论水墨革新,这才意识到,“现代性”这个几乎贯穿了20世纪的陈旧话题,终究还是聚成了“后现代”时代的水墨宿命,置身其中的薛波一辈人,概莫能等闲视之。对清醒者来说,悬挂在头顶上的迷津一般的压迫,大概很容易摧毁堆积在艺术市场上的一派祥和。
  薛波这一辈中青代遭遇的水墨宿命,毋庸置疑是世纪命题。当西方艺术以加速度走向自身“终结”时,另一条文化线索下的东方水墨才刚刚接近其现代性逻辑。从对经典程式的反省与反驳开始,以对传统语言和精神表达的质疑为主线索,水墨本体开始关注“当下”语言、现实与精神困境的多重压力,最终迈出现代性的第一步。其后几十年,各种各样的融合、嫁接、混搭、重构、延伸实验层出不穷,即便到了薛波这些晚生的“反驳式”传统捍卫者身上,依然不乏种种对立的表达。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便是薛波等中青代无法规避的现代性困惑所在,也是随之选择“迟疑”的原因。
  其实,困惑恰恰在于薛波这一辈中青代不能对“现代性”熟视无睹,因为即便不使用苛刻的学术表达,现代性也已成为当今不可或缺的文化语境。任何背弃现代性探索的经典与程式化图式表达,都无法与现实真正发生对应,也就无法获得创作的真实动力。现实精神与传统语言的割裂,从本质上造成了薛波这一辈水墨艺术家的选择困境。
  这大致就是薛波面对的表达陷阱。基于这种复杂的文化情境,薛波的创作需要重新考量“笔墨”与现实的关系,重构水墨的当代精神框架,既保持水墨的文化特质,又凸显人与自然的现实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薛波只能努力建构一种具有现代性表达的新水墨理念,并形成稳定语言系统与持续创作实践。
  在本土文化经历上,薛波有若干缺失,包括1980年代以来的实验水墨与新文人画运动,这意味着他的水墨在两个不同方向上已失去积累。因此,在水墨系统中尝试复杂的经验整合,并形成开放性的扩张表达,便成为建立新的水墨价值判断的最大可能。这种同质化与异质化交织、公共性与差异性纠结的“现代性结构”,成为薛波新水墨图式最具代表性的构造。
  实质上,贯穿在薛波近期水墨实践过程的显著特征,是精神与语言模式的当下建构。他现实关注的方式,是一种历史、人性、文化、地理与语言等的多角度切入,他以一种质朴的生存与生命观,将对现实的介入、判断与关注植入到水墨观察中,并以现代图式语言呈现出来,由此建立起个人风格的认识与表现。薛波的语言诉求,似以“反语言”方式呈现,他将自己置于“语言”险境,造就一种以“反笔墨”为核心的扩张式道路,皴擦点染反逆传统模式,当连不连,当紧不紧,当序无序,当无不无。这种薛波式的语言“反叛”经过连续实验积累,验证了一种更具水墨气质的本质存在。
  癸巳岁末,甲午将至。薛波肖马,接下来的本命年,可理解成其现代性的迟疑与重构的一个分水岭。这样一个年份,有理由对承上启下的薛波,抱有更多期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