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自己玩去吧
2014年10月12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文/张洪波
那个叫啥,帕特……好像是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
消息传出后,东方世界很坦然,微博微信上出现“村上春树”的次数远远多于“诺贝尔文学奖”和那个“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中国出版界、新闻界加文化界因为这次跟中国确实一毛钱关系也没有,想炒作也无从炒作,想赚钱也赚不着钱,因此也很消停。至于老百姓,估计大多数人即使知道诺奖也不会知道这位法国先生,再说谁获奖也不影响自己吃喝拉撒,更是该吃吃该睡睡,该不看书的还是低头刷屏。
国人对诺奖尤其是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有种极其渴望又极其愤懑的矛盾心理。如果说,诺奖中的物理奖、化学奖、医学奖是属于科技奖项,评选时有一个东西方通用的标准的话,那文学奖,自古以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即使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化背景内,也可能是你看着这本书极好,我看着这本书狗屁不如,你看着《西游记》是上天入地,我看着就是怪力乱神,你看《红楼梦》是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看《金瓶梅》倒是对人性刻画入骨三分。同一文化背景下尚且如此,更何况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文学又是个没有统一标准形而上的东西,人家用西方价值观和西方语言逻辑制定的文学规则,你东方人非要去凑什么热闹?换句话说,我们在评文学奖时,一个西方人拿着他的书来了,你会评给他吗?喔,有时也会,按照国人思维,那样才能彰显泱泱大国国际水平嘛。但至于瑞典人是不是这么想,可就不好说了。
这就像是地上摆了一只珠光宝气硕大无比的欧版鞋子,东方人的小脚明明不适合,却为了穿上这双鞋子,套上十双袜子再垫上八副鞋垫,反正看到诺贝尔文学奖结果,我脑海里立刻冒出了一只鞋。
别说什么“西方政治意识”,先抛去政治意识,瑞典文学院的专家们首先得看懂了解东方文学,看懂了才可能喜欢,扪心自问,你会喜欢一个非洲黑人作家写的作品吗?你看过吗?先把《甄嬛传》76集放给挪威专家们看看,一句“贱人就是矫情”,保证就能让满脸权威的瑞典专家一头晕死。别说什么“西方保护主义”,理由同上。也别说什么“不公平”、“欺负人”,理由依旧同上。他欺负你,你别理他就是了,那不就欺负不着了。再说中国的某些文学奖,比如起着这个名字飞着那个灵魂的,也不见得就一定公平吧。
诺贝尔文学奖就是瑞典文学院评出来的“一家之言”而已,其实,瑞典又出了几位全世界有名的大作家?只怕没有多少,再往上说,诺贝尔老先生也只是个造炸药的,跟文学没几毛钱关系。
用大数据一组来说明历史真相,诺贝尔文学奖评了这么多年,也就是1913年印度的泰戈尔,1966年以色列的阿格农S.J. Agnon,1968年日本的川端康成,1994年日本的大江健三郎,2012年中国的莫言等寥寥几位东方人获过诺贝尔文学奖,其余的都是西方人士。
所以,真的用不着愤懑不平,就好像一群邻家的孩子在按照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玩游戏,你非要去参加,人家不想跟你玩,或者说这个游戏不适合你,你就在一边生气了,说人家不公平,狗眼看人低,这不是小孩子家闹脾气吗。
说到底,还是不自信。以前你们欺负过我们,那我就要在你们的世界里也强大起来,让你们说我们处处都好,这未必。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文学不是科技,各按各的规则和喜好玩就是了。你们要来我们这里玩,没关系,很欢迎,但是你们也得按照我们的规则玩。
以前,中国人有挥之不去的“诺奖梦想”,整天问“中国为什么得不了诺奖”,好像魔怔了一样,后来,莫言得奖了,又有了“诺奖经济”,连莫言在故乡高密老房子的砖都被游客挖走了,今年消停了,挺好。
所以,省下点工夫,不如看看我们的“诺奖赌局”,跟省作协主席张炜聊聊文坛那些事儿,还有从正在热映的电影《黄金时代》延伸出来的“延安的女左翼们”,真是既有豪情万丈,又有雪月风花。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