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当“老赖”照样被开刀
——一个基层法院的执行样本
2014年10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4日,济南市市中区法院执行干警在金融查控平台查询老赖账户信息。 通讯员 柳奇 摄
   编者按
  打赢了官司,能否得到有效执行,是法院伸张正义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树立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一环。建设法治中国,公正、独立、高效地审理好每个案件自是应有之义,而在审判过后,如何让每个案件的当事人真正遵守法律,自觉履行义务,彰显法律权威,同样十分重要。
  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执行难”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妨碍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对此,我省已经出台政策,旨在解决这一问题,各地法院也结合实际做了有益探索。
  14日上午,济南市市中区法院执行一庭法官在查控平台上发现,一名“老赖”账户上有了资金,他们决定立刻驱车赶往开户行所在地章丘,将卡上资金扣划。
  “我们希望执行款能尽快送到申请人手中”,但要实现这个愿望并不易。在基层法院,处理案件的标的额从每月数十元的赡养费到上千万的经济纠纷,牵涉面大,和群众的密切度更高。
  本报记者走进济南市市中区法院,以该院的执行工作为范本,剖析目前基层法院执行工作中的难题,听听基层法官对破解“执行难”的愿望、建议。

  本报记者 马云云     
  执行难>>
急火火赶到银行
钱已被转走或消费

  “执行难”,几乎成为每个法院不得不面对的客观现实之一。
  “法院的公正裁决、正义的伸张都体现在了执行上。”济南市市中区法院副院长李予会说,判决生效后,确实有一部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官司赢了,钱拿不到。
  “执行难”难在哪儿,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实执行不能,比如被执行人确实没有支付能力,或者在案件起诉前就不知道被执行人下落,这种情况,法院干警跑多少趟都很难有效果,“到屋子里搜查,就是什么都没有,还有的到外地打工,四处流动,找都找不到。”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申请人家庭确实困难,符合救助条件,执行干警尽最大能力申请救助报批手续,尽快将救助款发放到申请人手中。“但只是解决燃眉之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李予会说。
  还有一种情况是,“老赖”们明明有执行能力却拒不执行,这种情况就要想办法逼他们履行义务。
  有时候,难题还在于在执行过程中,能够使用的手段尚不足够便利。
  该院执行局局长邵兴波举了个典型例子,比如查询车辆情况,车辆类型不同,如小轿车、工程机械车、运输车辆等,查询地点并不统一,要到不同地方查询,那么光查车,最多就要到12个地方。
  查询到的银行卡余额还不能直接冻结扣划,而且必须到开户行处理。当执行干警赶到开户行时,发现这笔钱已经被另一家法院冻结了。“看来这个‘老赖’有多个官司缠身。”市中区法院执行局副局长、执行一庭庭长骆腾说。
  白跑一趟,骆腾和同事们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这个结果并不完美,但也不是最坏的,起码这个‘老赖’履行了一部分义务。”最坏的结果是,当干警们急火火地赶到银行时,发现卡里的余额已经被转走或消费,“现在网上支付太快了。”
探因>>
新情况层出不穷
案多人少

  执行工作为何这样难,邵兴波分析,一个原因是大家没有形成一种意识,即诉讼有风险,执行更有风险。尤其现在商业行为越来越多,但部分群众缺乏预见风险的能力。
  他以近期较多出现的民间借贷为例说,“20%的高息,这个承诺怎么可以轻信?”但有些人防范风险的意识不够,应对风险的能力也偏弱。他接触过一些农户,受到高息诱惑,把上百万的拆迁补偿款都借出去,出事后一无所有。
  另外,在法院工作中,有关执行的法律相对滞后,而社会发展速度很快,新情况层出不穷,出现了法律不适应新形势的问题。
  李予会说,许多经济活动如企业改制等可能导致无法执行,比如明明看到“老赖”开着豪车、住着豪宅,但因为法律关系变更、车房产权不属于被执行人等,就没有法律依据让他们承担责任。
  还有一个因素是,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在执行工作中亦十分突出。
  市中区法院执行干警平均每人一年新收的案件约100件,但每年都有没有处理完的案件,滚动下来的量非常大,这样,“干执行工作时间越长的干警包袱越重,工作压力越大,确实很辛苦。”李予会说。
尝试>>
案子分段处理
每个干警专做一件事

  “执行难”如何化解,执行干警始终在寻找答案。
  我省法院与30多家商业银行建立了金融查控平台,全省法院可以通过共享信息及时查控被执行人的存款等财产。
  这个平台为各级法院查扣“老赖”资产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市中区法院实际执结的案件中,有三分之一是通过这个平台从银行扣划的。
  实践中,市中区法院对有特殊身份的“老赖”一样“开刀”。“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机关一视同仁。”骆腾说,今年该院限制了两名人大代表出国,其中一人因为拖欠员工养老保险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在他和妻子打算乘坐飞机赴台湾旅游时被拦下。
  政府机关也没有特权。今年上半年,市中区法院决定对一名“老赖”实行拘留,其身份是济南某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同时是人大代表。拘留前,法院向人大履行报批手续,在干警走出人大机关大门不到十分钟,这位负责人就打来电话,说“明天上午就去你那儿处理”,一周后,就把钱还了。
  就在上周,市中区法院把一镇政府列上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该镇政府因为其下属企业没有及时清算贷款被告上法庭。这意味着,该镇政府再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经济活动时,申请银行贷款等可能要受到限制。
  “政府首先要讲诚信”,在与“老赖”们讲道理时,骆腾会把这几个例子摆在桌面上跟他们讲:“政府部门都这样,你们还不履行?”
  市中区法院还实行“分段集约执行”,一个案子分段处理,“每名干警专门做一件事情,查车的光查车,查房的专查房。”这样,案件办理更细,效率也大幅提高,避免了大量重复劳动。
破解>>
关键在全社会联动
构建诚信体系

  “基层法院审理的案子中,有八成发生在本地,所以把本地案子执行好就能解决很大问题。”在邵兴波看来,要从根本上破解“执行难”,还要靠全社会联动,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他在深圳考察时发现,当地法院系统与全市所有银行、机场、高铁、口岸相连接,法院将“老赖”信息登记以后,一旦在这些地方有活动,法院就会收到反馈。这样,“老赖”们在当地几乎寸步难行,无法与人交往,不得不把钱还上。
  他认为,这不单单是法院的事,而是涉及更大范围。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屏幕播放老赖名单这件看似不大的事情,基层法院也不一定能协调得下来。
  据悉,我省已出台《关于加大对失信被执行人惩戒力度推动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根据意见,失信被执行人在政府采购、申报专项资金、办理贷款、转移财产等方面将受到限制。根据省高院与有关部门达成的一致意见,“老赖”们的存款、车辆、土地使用权等财产情况,全省法院都可以通过共享信息及时查控。
  “技术上不是问题,关键是部门协调。”邵兴波说,随着执行体制机制变革不断深化,形成覆盖全国的执行查控体系,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等问题将逐步得到缓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