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童们的“梦想实验课”
2014年10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周凯正练习拉二胡,孙玉雪在一旁聆听。两人学习二胡四年,他们的梦想都跟音乐有关。 本报记者 李军 摄
  教室走廊内有专门的扶手,可有的家长仍不放心刚入学的孩子,在他们身边陪伴着。 本报记者 李军 摄
  下象棋时,要用手摸棋子上的钉子数来辨别棋子,并记住下的每一步棋。      本报记者 李军 摄
  每周四节电脑课,鼠标成了摆设,七年级的王冠华正用电脑打唐诗。        本报记者 李军 摄
     本报记者 王传胜                              
  缤纷的世界、斑斓的色彩与他们无缘,陪伴他们的只有无尽的黑暗……10月15日是第31个“国际盲人节”,今年的主题是“走近盲人、服务盲人”。14日,聊城特殊教育学校开了一堂特殊的“梦想实验课”,课堂上,孩子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梦想。
盲童的未来不应全做按摩师
  14日下午,聊城特殊教育学校视障班老师袁守波,把七、八年级的学生召集到一起,让他们畅想一下自己的梦想。 
  “不幸”的是,起初几个孩子,不约而同地说自己的梦想是长大后当一名按摩师。因为绝大多数盲人从事的是推拿按摩行业,在他们看来,这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出路。 
  袁守波看上去不太满意,打断孩子们说:“理想基于现实,梦想可以再大胆一些。”在袁守波看来,这些孩子们被现实束缚,困住了想象的翅膀,他鼓励孩子们大胆地说出内心真实的梦想。 
  “我想当神医华佗那样的医生。”在老师的提醒下,八年级的李建功“放弃”了最初想做按摩师的想法。他这么一说,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其他孩子也纷纷打开思路,勇敢说出自己的梦想—— 
  “我想开一家医院。” 
  “我想当兵,去保家卫国。”
  “我想坐火箭去遨游太空。”
  “我想乘坐时光机穿越到古代。”
  ……
  “做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听到学生们的梦想,袁守波看上去非常满意。在他看来,当按摩师并非孩子们真正的梦想,也不应该是唯一的出路。“然而,这个社会能接纳他们的行业,实在是太少了。”
两个孩子的梦想跟音乐有关
  17岁的孙玉雪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她不是全盲,有残余视力。她和同学周凯一起,跟一位叫王怀民的老师学二胡,已经学了四年。 
  王怀民老师已经60多岁,从一所中学退休后赋闲在家。特教学校校长于忠民,曾是他的学生,知道老师会拉二胡,就请他“出山”来教孩子们。四年来,跟王怀民老师学二胡的孩子,已有十多个走出校门。
  可惜,今年9月,王怀民老师因心脏病去世。孙玉雪和周凯心疼不已,非常怀念这位既是老师、更像慈父的长者。“王老师没来,周凯一天给他打十个电话。”于忠民说,学生还怪他为什么没有告诉大家。
  说起王老师,孙玉雪默默无言,眼圈开始发红。孙玉雪梦想着有一天能走上央视春晚的舞台拉二胡,她还想当一名像赵薇那样的影视演员。 
  周凯的梦想是长大后当一名音乐老师。他说:“王老师对我们的好,不是用语言能表达的。”他悄悄告诉记者,他们几个约好了,过几天要去“看望”王老师。 
  突然失去一个这么好的老师,孩子们学了几年的二胡,总不能半途而废吧。于忠民正在给孩子们联系新老师。在他看来,让孩子们学一门乐器,就是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一颗梦想的种子,为他们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学会计算机可以做音频编辑师
  给盲童打开新天地的,还有刚开了一年多的计算机课。
  去年9月,该校购进10台电脑,安装了专门的盲听软件,为初中年级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课。这个举动,在袁守波看来,是特殊教育一个“质的飞跃”。
  “孩子们学会的计算机,就能从网上学习,能听音乐,能‘听’书。”袁守波说,一直以来学生只能通过教材来学习,专门针对盲人出版的书籍很少,又特别难买,学生基本没有机会接触教材之外的书籍。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袁守波希望孩子们学会上网后,能“读”一些好书,这对他们今后的成长非常有好处。 
  袁守波还说,据他了解,其他地方有盲人通过电脑做生意,甚至有人能做音频编辑师,这极大地拓宽了盲人的出路,让有文化的盲人可以告别按摩师这个“体力活”。 
  袁守波还给孩子们开了盲人象棋课。他刚刚从省残运会参加盲人象棋比赛归来,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他说,最初教孩子们下象棋,只是想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但现在看来,象棋下得好,也能成为盲人的一种出路。
  据了解,全市有那么多盲童,真正入学的是极少数,不管因为什么来到这所学校的孩子,都可以说是幸运儿。“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袁守波听完孩子们的梦想后,鼓励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