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当自强,社会更要接纳他们
2014年10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孙玉雪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尽管视力残存,但依然怀揣梦想。   本报记者 李军 摄
     两天来,记者在聊城特殊教育中心学校采访,视障班八年级一个叫孙玉雪的小女孩,尽管视力残存,但眼睛特别明亮。她说喜欢课文里学的朱自清的《春》,对美丽的春天充满了幻想。孙玉雪跟一位退休老师学习二胡,她梦想能走上央视春晚的舞台表演二胡,还想当像赵薇那样的影视演员。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只要努力,就有实现梦想的可能。
  记者了解到,目前对于盲人来说,他们的就业似乎注定了要围着推拿按摩行业打转,要么做推拿按摩师,要么自己开推拿按摩店。之所以会这样,跟盲人这个群体的自身身体障碍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跟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有关。试想,一个盲人,如果没有文化,思路就会受到限制,就像井底之蛙,不可能想到更为广阔的天空。如果他们都能上学,他们的思路就能打开。或许,他们偶尔接触到一本世界名著,有幸跟随一位名师,就能改变他们的一生,一如海伦·凯勒。
  有些家长不愿意让残疾孩子上学,担心他们离开家门生活不能自理。对于这样的家长,仅靠说教是苍白无力的,有关部门应该像抓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一样,去抓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用法律来约束这些家长,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
  聊城市残联一位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在工作中接触过大量的残疾人,绝大部分残疾人能够自强自立,自谋生路,但也有一些人找到残联,提出各种要求,认为残联就该管残疾人。她认为,残联有责任维护残疾人的权益,帮助他们谋生,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要自强不息。
  记者认同这一观点,残疾人首先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看不起自己,如果主观不努力,一味地找客观原因,便很难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当然,残疾人毕竟属于弱势群体,当他们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社会要接纳他们,优先安排他们就业,让他们靠一技之长养活自己。
  为保障残疾人就业,各级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条文,但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在政策落实方面,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还要加把劲,切实保障残疾人的权益。
  为了让学生们学习各种技能,聊城特殊教育中心学校除了文化课,还开设了刺绣、绘画、缝纫、雕刻等职业培训。这些课程,为学生们打开了一片天。残疾人只要有梦,加上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坚持,就有可能创出更多的路子。     (王传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