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博会最后一天,兴致正浓的市民疯狂扫货
砍价火热,民博会无奈晚闭馆
2014年10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10月20日讯(记者 陈莹) 20日,2014中国(烟台)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暨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工艺美术类)评选活动进行到了最后一天。从早上开始参观的市民便络绎不绝,手串、珠宝玉石、家居小饰品等备受烟台市民的青睐。下午5点,本该是今年民博会与烟台市民挥手告别的时间,而一些迟来的市民和兴致正浓的市民却迟迟不肯退去。为此,烟台国际博览中心“硬是”晚闭馆近半小时。
  “昨天就晚闭馆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民博会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计划烟台国际博览中心的闭馆时间应该是下午5点,可是参与度特别高的烟台市民跟参展商砍价砍得火热,对于工作人员的提醒,就跟听不见一样。因此,国际博览中心“顺从民意”晚闭馆半小时。
  为期四天的民博会,迎接了12万人次的市民参观。民博会在烟台成功举办了五届,烟台的市民也早已经掌握了参展商的心理。市民许先生说,从民博会开幕的第一天起,自己就在各个展厅里“扫货”,把心仪的物件盯准了,就等到最后一天下午来入手,“参展商的钱也挣得差不多了,宁可少挣点,也不爱把商品再带走。”
  本届民博会烟台市民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尤其是三场文化惠民——大众收藏拍卖会,314件拍品,被烟台市民“横扫”114件,特别是第一场杂项拍卖,16件无底价的拍品让烟台的市民痛痛快快地体验到了“老百姓拍卖”的乐趣。346656元的总成交款,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烟台市民对艺术品的眼光不逊。
  通过几天的现场观察,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发现,今年烟台市民选购商品的眼光更精准和更注重实用性了,文玩手串、精巧的苏绣、茶器和红木椅子及博古架,常常被市民大包小包地拎出家。
  而对于成交额的问题,参展商们往往讳莫如深,但谈起明年是不是还来参展的问题时,他们就会眼睛一亮,反问“是不是可以现在预订了?”
  其实,从参展商们来到烟台的第一天开始,烟台市文联副主席、民博会组委会副秘书长暨宣传部长尹涛就被同样的问题追问着。自从2013年民博会永久留在了烟台开始,每年秋天来烟台参展就成了参展商们一件惦记的事。记者从组委会了解到,明年的民博会还会在烟台举办,但具体的举办时间还没有确定。
  20日是民博会最后一天,不少市民来到烟台国际博览中心,希望能捡便宜买到喜欢的东西。 本报记者 吕奇 摄
  本次民博会举办了三场拍卖会,不少市民在拍卖会上竞拍心仪的物件。 本报记者 吕奇 摄
民博会来烟五年 深深地打上了烟台烙印
  本报记者 陈莹

  民博会最后一天,用“爆棚”来形容绝不为过。有了前几年参加民博会的经验,精明的烟台市民在20日“冲”进展厅扫货。民博会落地烟台已有五届,五年间带给烟台的城市和生活不小的改变。
烟台人的鉴赏力提高
  “烟台的买家跟一年一个长进。”20日上午,做木质手串的参展商黄先生告诉记者,来烟台参展已经是第三次了。以前烟台市民选手串时对材质关注得较多,而今年很多买家对品质明显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谈吐上就专业很多。
  五年后,再谈起当初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国家级的展会引入烟台,烟台文联主席孙光辉颇多感慨,“烟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灿烂丰富的手工艺品积存,我们常说‘民间艺术来源于民间,当回归于民间’,而民博会就是一个极好的平台。另一方面,把烟台放到全国来考量,在工艺品方面,不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如果潜心于‘服务’将会有更大作为。” 
城市的文化味儿渐浓
  民博会移师烟台5年,它给烟台留下的不仅仅是三个“第一”:烟台第一个文化艺术展会,烟台会展业第一个国家级例会展会,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第一个例会城市。更重要的是这五年间,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悄然改变,以及这座城市为民博会打上的深深的烟台烙印。
  民博会的工作人员说,自己对2011年第六届民博会陶瓷展区一对母子至今记忆深刻:四十岁左右的母亲带着七八岁的儿子站在一个钧瓷展位前,母亲轻声地为孩子介绍我国几大名瓷的分类和各自的特点。孩子虽小却听得全神贯注,“如果有更多的烟台人如这位母亲一般,那民博会到烟台来就是极大的成功。”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罗杨曾这样评价:民博会在烟台的成功举办,特别得益于烟台市民对民间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好、追求、追捧。而这种追捧难道不是民博会来烟五年来的滋养与潜移默化吗?可以说,正是由于民博会来到烟台,把烟台人骨子里的基因激活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