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前,一些超市的玩具区,从鬼脸到南瓜灯等饰品都会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资料片)。
本报记者 周青先 实习生 康玉然 摄
10月3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不少家长和孩子又开始琢磨着这个万圣节该怎么过了。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也叫“鬼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青睐过洋节,万圣节也不例外。该不该让孩子过万圣节,对此,您怎么看?
正方
让孩子狂欢去吧
一辩@翟鹿:对中国孩子来说,西方国家的万圣节毕竟是一种新鲜事物,适当过一下万圣节并无不可,就像外国人过中国节日一样,让孩子们在万圣节前夜,通过“闹鬼”等活动,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壮大“胆量”,了解万圣节的来历传说。
二辩@宿长学:我国没有万圣节,万圣节更多是一种社交的舞台。在我国一个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到两个孩子的背景下,孩子的社交范围以及与其他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少。而万圣节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间的交流,寻找一起玩耍的乐趣,了解国外的文化。偶尔过一次“万圣节”这样具有社交意义的节日,可以让孩子们放下家长紧逼的课业负担,放松心情,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很有意义。
三辩@刘曰章:万圣节是个舶来品,近年来,万圣节来到中国,并为青少年所青睐。在不丢失传统文化的同时,过过万圣节,扮成鬼怪的样子,制作个南瓜灯,点上蜡烛,互相嬉戏,增添生活的快乐,也是对平时紧张生活的一种解脱,应该说是好的。在西方节日越来越热的趋势下,挡是挡不住的,与其围堵或敌视不如顺其自然发展。
四辩@俞夏: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传统节日都承载着人类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过节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对这些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不断重温、强化。当前,强调推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强调借鉴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勇于面对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他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把有益的成分吸收、整合到我们的文化中来。在处理“洋节”这个问题上,视而不见或者一味排斥都于事无补。
反方
不了解背景就是瞎过
一辩@王平昌:既然是外国的传统节日,决定了这种节日带有浓厚的地域性、局限性。与之相比我们必然缺少那种发自内心的节日互动热闹氛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一味让孩子单纯追求好玩,大可不必。不如按部就班地过好我们自己的节日,体会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脉络。
二辩@吴明:万圣节需要营造阴森恐怖的诡异氛围。让孩子们的小脸上戴上鬼面具,小手戴着长长的鬼指甲,穿上巫师的斗篷拿着小扫把来过鬼节,这与我们的审美观念,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是一个大碰撞,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在这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中,模糊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无所适从不利于孩子心灵成长。
三辩@陶玉山:中国孩子过洋节总显得不伦不类。首先没有过洋节营造的那种气氛;其次对洋节的来源什么的缺少本质的了解认识,基本上就是凑热闹,赶时髦。有“鬼节”之称的万圣节亦是如此。其中的含义什么的,别说是孩子,就是成年人都是不甚了解的。像万圣节这样的具有浓郁西方风俗文化色彩的洋节,作为我们中国孩子还是不过为好。
四辩@崔屹:万圣节作为一种宗教风俗,有着特定的起源背景和历史延续,在西方很有市场,反观近些年国内一些城市逐渐兴起,不光缺乏节日宗教根基,也缺乏对节日起源背景了解,大部分人只是当成一种时尚随波逐流跟着掺和,属于一种凑热闹图刺激的肤浅体验。另外,面目恐怖的各色道具,也不符合中国人的正常审美观,对孩子是有负面影响的,一味反对过洋节固然武断,但家长和教育部门有责任引导孩子有选择性地过洋节。
精论
中西“鬼节”
一个欢乐一个沉重
@彭磊:我们应该看到,不少洋节的时间与我们的传统节日并不重合,不存在舍此存彼的问题,国人热衷过洋节有着多方面因素,其中很大一点原因在于每个人的需求都有多样化的特点。抱着“文化锁国”心态一味抵制洋节,视洋节为洪水猛兽,相当于在否定人的多样化选择需求,与发扬传承我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没有直接关系。就拿万圣节来说,西方俗称“鬼节”,我们何尝没有自己的中元节,本质一样过法不同,西方欢乐我们沉重。但说到这两个中西方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差异,相信了解关注的人并不在多数。
狂欢一下可以理解
@陈立新:如果作为介绍外国传统节日,让孩子知道万圣节的来源,适当地模拟一下是可以的。为了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单纯地作为一个节日度过,趣味狂欢一下也是可理解的。可凡事都有个度,这总归是一个侧重于热闹和欢快的节日,如果过分地渲染万圣节就有些不妥。这种洋节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距离太大,过分渲染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让孩子过万圣节可以理解,不宜提倡。
奇形怪状鬼面具
让孩子情何以堪
@田华:咱们国家传统的节日这么多,却越来越被淡化,致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分不清本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而一味地把国外的不少洋节不分青红皂白地拿来过,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教育工作者及家庭教育的一种失败,应引起重视。万圣节在国外就是一个“鬼节”,即便是演变而来的化妆联欢会,也是戴着奇形怪状的鬼面具,这让孩子纯净的心灵情何以堪?凡事都需有个度,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应该在引导孩子注重学习传统节日文化上下工夫,毕竟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还需要一代一代相传下去,像万圣节这样的节日,能不让孩子过还是不过的好,没有必要大肆渲染。
建议
让孩子多参与正能量节日
@甘泉: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万圣节作为西方的传统节日,倘若大人带孩子到国外探亲休假等正巧赶上了,入乡随俗,让孩子参与一下无可厚非,但在我国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等比比皆是的情况下,无需让孩子过一个连自己都一知半解的万圣节,单纯凑热闹和一味张罗着过一个“闹鬼”的“鬼节”,不仅劳民伤财不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对孩子的幼小心灵起不到感染和提升作用。
亲历
万圣节需要环境
@荀芳莲:笔者2001年和2004年在美国过了两个万圣节。我的体会是不应让中国孩子过这个节日。美国在万圣节前一个多月就在商店、公共场所、学校大造舆论了,各处挂上了各种吓人的鬼脸面具,各家各户门前都放置南瓜刻的鬼脸,家长们给孩子买来戴在脸上,还买鬼衣服。在10月30日万圣节前的晚上,孩子们戴上鬼脸穿上鬼衣,可以到任何人家里敲门要糖。任何家里也不能不给,更不能不开门。不给糖,给别的东西孩子会立刻扔在院子里。
我在女儿家,我们每次都买二十几斤糖块,一晚上就都发完了。我亲自发,和孩子们玩一个晚上倒也有趣。这是入乡随俗,可是在国内能行吗?提前造那个舆论多吓人,给孩子穿那种衣服也不好看,就是孩子同意,能去谁家敲门?即使开了门怎么办,人家也没做准备呀,只能是搞得双方都尴尬。一句话,我们并不具备过万圣节的大环境,所以没必要费力气去搞西方的节日,还是把我们传统节日搞得更好些吧!
打油诗
文明过节树正气
马洪利
既然洋节没意义,
追风赶潮又何必,
万圣节上鬼敲门,
恐怖搞怪本无益。
过节也要讲实际,
莫让鬼节戏弄你,
鬼迷心窍太不该,
文明过节树正气。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