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扶贫探索以房以地养老
省城100个特困村后年将大变样
2014年10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章丘小石屋村正在粉刷墙面,改造村容。  本报记者 王皇 摄
  章丘小石屋村里有了垃圾桶。  本报记者 王皇 摄
  原来的危房重建成了农家乐。  本报记者 王皇 摄
  闲置房屋可以改造成农家乐,图为游客体验石碾。                   本报记者 孟燕 摄
     继去年9月30日成立44个协调组“自带干粮”进驻44家困难国企帮扶解困后,济南另一项践行群众路线、惠及民生的工作——乡村扶贫解困,也已拉开大幕。省城4500余村庄中,目前还有955个贫困村、10万多个贫困农户、27万农村贫困人口。这些贫困村自然条件恶劣,多数贫困户尚不能过上正常温饱的日子,帮扶已迫在眉睫。新一轮扶贫解困工作如何开展?困难群众如何脱贫?近日,济南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鞠正江进行了解读。

  本报记者 孟燕 王皇                  

955个贫困村选出100个村做示范
  从今年4月份以来,鞠正江已经调研了50多个特困村。他的办公室内挂着一幅“全市100个特困村”地图,这是在济南955个贫困村中选定的100个由市、县两级示范帮扶的特困村。地图上这100个小红点,时刻刺痛着他的心。
  今年8月26日-27日济南市召开了全市乡村扶贫解困工作会议,对未来三年乡村扶贫解困各项工作作出了明确部署。这100个特困村的村民到2016年年底人均年纯收入要达到1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其余贫困村由各县(市)区负责,力争同步完成脱贫任务。
  10月17日,回忆起这次会议,鞠正江感慨良多。“半天进村调研,原汁原味,不让准备;半天看贫困群众纪录片,会场内鸦雀无声,少有的严肃和沉重,不少人都热泪盈眶、久久反不过神来。”即使是作为制片方,他也是“说不出来的心酸”。
  谈起新一轮扶贫解困工作启动的台前幕后,鞠正江解释,去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在深入群众调研过程中发现不少村庄常年难以脱贫,群众日子难过。“中部城市扩展带比较好,100个特困村有66个在平阴、长清、历城、章丘的南部山区,黄河北地区也零散着一些。”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靠天吃饭,人口不断外迁,贫困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都在6500元以下。同时贫困户多是老人、残疾人、精神病人等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体。

所有危房贫困户3年内实现安居
  “以往扶贫侧重产业扶贫,但这些特困村传统方式不管用。”鞠正江举例,全市还有544个村未通自来水,包括从未解决过饮水问题的167个村,自来水到村头但未进村入户182个村,村内管网老化损坏不能供水的195个村。“山区贫困村,还在靠水窖蓄水。今年天特别旱,村民生活饮水都困难,更谈不上饮水安全了。”
  由城乡建设、民政、水利、国土等多部门联手,首先启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硬化、饮水安全和危房改造。“村村通公路,主次干道全部硬化,免了村级自筹资金,所需资金除争取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外,剩余资金由市、县两级合理分担。”同时,免除自来水入村公共建设部分的村集体自筹资金,对五保户、低保户、特殊困难户实行入户设施费用和用水费用减免。
  另外,针对村内分散供养五保户和老年低保户特别是高龄低保户的危房,将危房改造与农村幸福院建设相结合,按人均不少于20平方米附加厨房、卫生间的标准建设集中养老住房。对100个特困村中其他低保危房户及贫困危房户,适当提高了危房改造补助标准,确保3年内所有危房贫困户全部实现安居。

儿女不养老不能“继承”宅基地
  在农村,一些特困户被挡在低保线之外,实际生活水平往往低于低保户。这部分边缘户该怎么办?鞠正江表示,生活确实困难的边缘户也可申请救助。一是将临时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单人申请低保的标准提高到4000元,凡是人均收入在低保线以上不足4000元的,均可申请,二是专门设立扶贫解困救助慈善基金,对包括低保边缘户在内的贫困群体进行应急性救助。
  鞠正江强调,对于虽有子女,但子女因年老、病残、家庭困难等原因没有赡养能力,这种老年人经个人申请,民政部门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纳入低保。而子女有赡养能力但不履行赡养义务,致使老年人生活贫困,对于通过法律渠道约束其子女履行赡养义务,拒不履行的,追究其法律责任的同时,政府也应对老年人进行救助。
  根据老年人意愿与村集体签订入住幸福院协议,符合低保条件的纳入低保。“这意味着政府和村集体为老年人养老,其子女将丧失老年人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住房所有权的继承使用的权利。”

探索以房以地养老 盘活农村闲置土地
  “像章丘市曹范镇凹峪村,5个自然村缩减为3个,每个村居住户也缩减到不到20户。”鞠正江表示,村内遗存了大量废弃宅基地以及危旧房屋,而这次扶贫解困也开始探索“以房养老”、“以地养老”。
  通过盘活农村五保、低保老人和高龄空巢贫困老人的承包土地、宅基地等资源,通过流转老年人承包地使其获得一定的财产收入,同时将这些老年人安置到幸福院集中居住,在保持其宅基地所有权、使用权归属不变的前提前,通过村集体或合作社流转其宅基地使用权用于资源开发利用,收益归老年人所有,保障其养老质量。
  “目前以城乡建委、民政局、国土资源局等组成的危房改造工作组正在研究具体实施办法。”鞠正江解释,农村老人以及长期外出打工村民的闲置宅基地也能生财,可以成立农家乐,发展乡村体验度假旅游。“村内环境好,厨房、厕所经过改造,吸引城市居民去短住。”也可以建设小型无污染的加工车间。“小米、花椒、核桃等农产品经过简单加工,附加值高了,也不用村民拿着篓子出去自己卖。有了平台和销路,收购价也能提上去。”
  另外,流转的土地扩大了生产规模,可成立农产品合作社,村民每年能拿到稳定的土地收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