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的连环画创作岁月
2014年10月2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今年嘉德春拍的中国书画板块,首次推出了“妙笔连珠”连环画创作手稿专场,涵盖了徐燕孙、刘继卣、王叔晖等人的经典作品,所选《荆轲刺秦王》、《武松打虎》、《范进中举》、《刘胡兰》等均为人们耳熟能详之作,其中,刘继卣的三套作品《武松打虎》故事插图手稿、《黑旋风李逵》故事插图手稿、《说不完的故事》故事插图手稿,分别以36.8万元、21.85万元、20.7万元成交,再次引起连环画收藏的怀旧热潮。
在我国的连环画创作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涌现出四大名著、《山乡巨变》、《敌后武工队》、《杨家将》等绘画精品,1977年到1985年出版的连环画《岳飞传》、《铁道游击队》、《江姐》、《李自成》、《郑成功收复台湾》等作品,则成为一代人的读书记忆。据统计,1982年全国共出版连环画册2100多种、8.6亿册,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出版纪录。在文化读物匮乏的年代,连环画以其丰富的内容、精湛的绘画技艺、生动的文字说明和低廉的售价,成为少儿乃至很多成年人的精神食粮。
当年,在我省的连环画创作中也涌现出一批优秀获奖作品,这里我们不得不提陈全胜、岳海波两位老师。作为“50后”的艺术家,他们赶上了连环画创作的黄金时代。陈全胜的《辛弃疾》、《将相和》、《完璧归赵》、《梦中缘》、《剪刀案》以及岳海波的《孔子》、《桃园三结义》(合作)都屡获全国奖项。谈起那个时代的连环画创作,陈全胜说:“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上海许多出版社把最优秀的美术工作者安排在连环画创作的岗位上,如陆俨少、程十发、刘旦宅、贺友直、韩和平、丁斌曾等,其中,贺友直的作品对中国人物画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现在知名的画家都曾创作过连环画作品。那个时候,画家通过连环画释放自己的才能,出版自己的作品,还能获得一定稿费,无论国画家还是油画、版画家,都十分热衷于连环画的创作。而这些作品也成为后来许多画家的艺术启蒙老师,影响了大批美术工作者。”
为什么连环画能够培养出大量的优秀画家?岳海波认为,“连环画创作对画家的基本功训练十分有益,这主要体现在人物造型、构图以及常识积累三个方面。一幅连环画要有成百上千的人物形象和情景设计,对造型能力的提高非常有效,在创作中,一幅作品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反复思考修改,最终遴选出最佳方案。此外,连环画家要涉猎中外古今各种文化、各种题材分类,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素材,这样的锻炼为单幅作品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岳海波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许多都是“大场面”,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但对于有着过硬连环画功底的画家来讲,构图及人物造型更能“胸有成竹”。他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创作——《齐桓公称霸》,在近期举办的草图观摩会上,画面细节经住了兵器、建筑、服装各方面专家的考验,“这都源于之前画连环画的资料积累”,岳海波说。
陈全胜则将连环画创作比喻成电影拍摄:“在连环画创作中,画家先得到文字脚本,然后开始构思创作。虽然我们不是这部电影的编剧,但还必须承担起导演、美术、摄影、演员、剪辑等等多重责任。每一幅作品都是剪辑的分镜头,要靠自己的想象、平时的素材基本功积累来进行创作。我在画《剪刀案》的时候,曾到浙江转了一个月,考察当地民俗风情,进行素材积累。那时候,许多画家都是仔细构思,用一腔热情去认真创作的,作品也经得起后人的推敲,能涌现出大量优秀画家也是自然而然的。”
在读者看来,连环画里地道的传统故事,熟悉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国老百姓最普通最朴素的情感和审美趣味。它的兴盛与当时的物质条件和精神需求息息相关。然而自1985年以后,连环画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随着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作为印刷文本的连环画受到严重冲击,随着国外卡通动漫作品充斥图书市场,读者的锐减直接导致连环画出版的停滞,现存的连环画创作也面临质量不高、缺乏创新的问题。“之前大批优秀连环画家的撤出,以及连环画出版的萧条,让现在的连环画创作质量直线下降,是十分遗憾的事情,近年来也有很多人喜欢收藏连环画作品”,陈全胜说。近年来,原本富有教育意义、担负社会责任的连环画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后,又逐渐走入了收藏者的视野,经过时间的检验,连环画的艺术价值逐渐被发现。旧版连环画更凭借其艺术性、教育性以及亲切感而广受藏家爱戴,特别是50——70年代出生的人,都对连环画抱有一种质朴的感情,因此在收藏过程中很容易便能体会到一种怀旧乐趣。“虽然连环画的兴起和没落都与时代发展相关,但是许多有过连环画创作经历的画家都特别感激那段岁月,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东野升珍)
◥连环画《小筏夫》插图 陈全胜
◥连环画《猎户人家》插图 陈全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