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富墨韵 墨蕴色彩
2014年10月2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山峦秀色图
▲春韵晴岚图
王书杰的山水画创作
◇王书杰
1957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秘书长,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展区评委,北京大学贾又福研究会副会长,李可染画院研究员,三清山李可染画院艺术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壁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王书杰的山水可分两类,一类是抒发内心,探幽怡情的山水画创作,一类是多年来深入研究的重彩作品。两种风格的作品较为直观的反映出画家精神追求趋向与学术研究深度。
王书杰幼承家学,其父王定理先生是国画老一辈中卓有影响的人物,以壁画绘制、临摹和中国画颜料研究著称画坛,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金碧斋颜料厂也是由老先生一手创办,退休后仍鼎力支持,形成现在的格局。王书杰成长并工作在这个环境里,几十年的耳濡目染使得他有机会向老一辈大师请教,对传统的绘画材料、技法的研究和总结更加系统:“80年代初,日本有家寺院通过宗教协会征集修复者,要求以中国传统材料、工笔重彩技法来画壁画,一共需要70多幅作品。在两年多的创作时间里,我配合父亲贴金、沥粉、做颜料、创作,将中国画整套材料学习运用了一遍,受益匪浅。”王书杰说。而他的著作《中国传统绘画材料技法》,不仅概括梳理了中国传统绘画材料技法演变的历史,而且具体解析了中国传统绘画颜色的制作、调配和使用技法,包括金银箔和胶矾的使用,也已列为中国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系列教材之一。
矿物质颜料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元之前中国绘画传统中极为丰富的工笔重彩语言,特别是在古代壁画中所蕴含的材料技法精华,远远未得到重视、运用和发展,对它的研究也是中国美术教育中长期所欠缺的一块领域。“长期以来,人们将中国传统水墨文人画作为主流,长期漠视色彩在创作中的魅力”,王书杰认为,“在美术创作上来讲,当下多元探索让我们不能再轻视色彩,传统创作材料、技法的继承和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艺术创作中更要尽早介入这个领域。”
除了重彩作品,王书杰近年来的创作重点则是水墨画,如果说绚烂重彩是他的形迹的话,水墨创作则反映出画家内心的真正需求。净水烟云,朦胧静谧之美贯穿其中。王书杰说,水墨山水创作缘于一次到广西开会的经历,画家看到那里的云雾缭绕,颇为心动,自己又喜欢那种空灵、脱离繁杂的感觉,才着手创作了这样一批作品。“无论是重彩和水墨,我注重画面中‘水’的感觉,甚至呈现出一种南方山水的朦胧之感。如果仔细看这些作品,墨色中是偏蓝的,因为我还加入一些花青,此外,我还喜爱用写书法的松烟去画画,因为松烟色彩偏冷,用好了也非常好看。”除此以外,水墨山水画作品也融入、寄托了画家本人的的文化思考精神理想,汲取了文人画的精髓——笔墨韵味与写意精神,创造出他积修已久的笔墨语言,借助自然物态牵引出笔墨文化的散淡空灵之迹。他说,“这是一种能让我感到净化、放松的画面,也希望观者能在其中找到脱离糟乱的宁静。”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镛曾评论说,“清代张式《画谭》曾经辩析说,‘王右丞曰:画道之中,水墨为上。上与尚同,非上下之上。后人误会,竟认水墨为上品,著色为下品矣。皮相者遂以水墨、著色分雅俗,殊不知雅俗在笔。笔不雅者,虽著墨无多,亦污人目;笔雅者,金碧丹青,辉映满幅,弥见清妙。’王书杰的青绿山水赋色鲜丽,浓淡合宜,色即是墨,色彩富有墨韵;他的水墨山水元气淋漓,苍浑古秀,墨即是色,墨韵富有色彩”,恰如其分的概括了王书杰的艺术创作状态,而由绚烂到平淡,王书杰的创作也更深入到精神层面的探索,更加深刻和自如。
(东野升珍)
▲峡江春色图
▲闲庭信步图
▲竹屋云归处
▲雨霁图
▲水覆老葱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