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滕县建起华北神学院、华北弘道学院等“五北”——
滕县“北大洋楼”百年记忆
2014年11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马西良
  6座西式洋楼绵延而立,号称“北大洋楼”
  1901年,慈禧太后下诏变法,颁谕各省兴办大学。应山东巡抚袁世凯之请,美国著名教育家、传教士赫士前往济南,在1个月之内就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省立大学——山东高等学堂。1922年赫士将其在山东潍县创办的华北神学院迁至滕县,与弘道院共用一处校园。
  华北神学院和华北弘道院的学制、课程设置与一般大学无异。两所学校的教师互有兼课,学生也可以相互听课。不少学生在弘道院毕业以后,升入华北神学院或齐鲁大学继续学习。华北神学院最高时在校学生多达200余人,女生占三分之一。起初占地仅80余亩,后来与神学院合在一起,扩大到300余亩,有教堂、钟楼、藏书楼和作为教职员工住宅的6座西式洋楼等,二十多栋建筑连绵一片。据说,每当上课和礼拜的时候,钟声袅袅,声播十里,时人称之为“北大洋楼”。
  校内建筑有教学大楼、藏书楼、礼拜堂、教授楼13座,校园全为园林化,学生宿舍皆为平房五大排,朝南背河环境极幽美。弘道院初为四年制,理论偏于道学。毕业后可直接深造济南齐鲁大学与北京华北工学院。华北弘道院与神学院在一校园内,两院教师有的双方兼职,故弘道学生可去神学院听自然科学与文学、哲学课,神学院学生亦可来弘道补习英文与语文等。
  华北神学院的生源遍布中国十余个省份,乃至朝鲜与南洋。1927年,华北神学院的学生数达到186人,成为中国学生人数最多的一个新教神学院。院长赫士还经常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院讲演。
  赫士从美国请了一位工程师,精心设计了神学院的主题建筑:前面是三间大建筑物,中间是一间礼拜堂,是戏院式的设计,所以任何一个位置均可以看到讲台。左中右均有小楼,礼堂内可坐一百五十人,楼上可坐一百人。左面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物,楼上是图书馆,楼下是一间能坐一百五十人的大礼堂,每逢赫士博士授课全体四级的同学均去听课。右面也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物,分为四间课室,每一间可容纳一百五十人,大礼堂的地下室是厨房及饭堂。整座大楼宏伟壮观又经济适用,凝聚着赫士匠心独运的大智慧。
修女护士道德贞建起麻风院
  1881年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修女护士道德贞,1918年从大洋彼岸的教会筹得善款来到中国,后定居在滕县,办起了女孤贫院,免费招收贫困女孤儿入学。又从美国的教会组织筹得善款,建起鲁南、苏北地区第一所基督教会麻风病医院——滕县基督教会医院,据说是山东当时规模最大、患者最多的麻风病院。
  道德贞亲自把流落荒野的麻风病人接回自己创办的医院,亲自给他们擦拭伤口。她不戴口罩,也不戴手套。好景不长,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初期,作为中立国美国的公民,道德贞多次被日军告知“非常时期,不能保证她的人身安全”,令其离境。
  1939年,道德贞到南京为麻风病人筹款时再次收到日本人发出的劝离警告。她返回滕州后,将其从教会筹到的钱换成银元,转交给当地的几位绅士,嘱托他们用这笔钱照顾好院里的病人。麻风病人知道她要走了,大伙忙活一夜为她赶制了一件衣服。那件衣服是用很多布条缝制的,每一个布条上都写着一位麻风病人的名字。道德贞穿上那件奇特的百衲衣,留下了她在中国土地上32年来最后一张照片。
滕县保卫战曾庇护数千百姓
  滕县保卫战开始,全城大多数居民纷纷逃至南北校楼庇护,学校收纳约两千五六百人,维持到1940年。川军在滕县保卫战中伤亡较大,县城沦陷时有十五六位川军伤员爬进神、弘两院,伤势都很重,有的断腿,有的折臂,当时美籍牧师何赓诗把他们隐藏起来,带着张岩珠及张兆玉大夫打着星条旗去华北医院取药与敷料,让张负责包扎,随时换药,只有一名连长伤重死亡,其余全被治愈。
  1943年日军占领神、弘两院。在珍珠港事件之后,日军逮捕华北神学院全体美国传教士,运往潍县乐道院日军集中营关押,1944年赫士病逝于集中营,终年87岁。赫士去世后,埋葬在滕县华北神学院以北的耶稣林。1945年底,八路军占领滕县,1946年初,华北神学院在江苏徐州复校。1948年底,淮海战役爆发,徐州亦沦为战区,华北神学院南迁到无锡,弘道中学亦南迁常州。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