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病
2014年1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祁白水
  现在,人有病就得看医生,就得住院,好像没什么问题。大家可能以为,已经没人糊涂到有病不去看医生了。其实,由于各种原因,讳疾忌医、得了病不好好治疗,或是非得小病成了大病才去看的人并不少见。
  有位朋友的父亲年轻时得了过敏性哮喘,一直不能根治。近年来每个冬天出出进进医院成了家常便饭。我和妻子有空时便做点儿饭送到医院。
  去了医院几次我们就看明白了。他这病,对凉气、冷风敏感得很,简直比什么灵敏的仪器还灵敏,发作起来,堪堪待毙,一口气上不来就得休克。但一送到医院,进了有暖气的病房,再挂上几次吊瓶儿,就啥事也没有了,又能吃又能喝,完全正常人一个。
  医院住久了,简直比关他禁闭还难受。他老伴不在跟前的时候,他就一个人跑去走廊里透透气,放放风。有时我们送饭去,见他独自一人立于窗下的风口里,就把他扶回病房。次日再去,就有些发烧,体温马上升上来。他红着脸,满脸的不好意思。俗话说“老小孩儿,老小孩儿”,我们也拿他没办法。
  前年冬天很冷,还好,一冬天没什么事。去年冬天不冷,估计没什么事,打过几次电话,也说很好。要过年了,我们准备去看望他,上午打电话没人接,等到下午也没回电话,再打,接电话的是他小女儿,说是爸爸住院了,在重症监护室呢。这一惊吃得非同小可,次日上午(当地风俗下午不去探视病人)我急急跑去医院,才知道一入冬他就折腾上了,基本没消停,本县医院、外地医院出出进进好几趟了,这是最厉害的一次,直接进了重症室,已经三天了。老太太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
  他的儿子从省城回来,待了好几日,但年底了事忙没法一直陪护不上班,两个闺女也都从外地飞回来了,儿子走时叮嘱姐妹俩,他下次回来之前,谁也不许走。万幸的是,我们去的第二天,他就出了重症室,进入了普通病房。
  这个年过的!儿子、闺女、女婿、孙子全来了,从来没有这么热闹,却是在医院里。由于接触久了,也知悉他脾性,就委婉劝他,以后可得少出门,出门也不要再骑那电动自行车了。并当着老太太面,直接交待,以后俺叔要不听你劝,你直接打电话给我们,我们去帮你。
  清明节,我出了一趟门。回来要去看看他,一打电话,又在医院里!这次也顾不上是下午,立马去了医院。老太太不在,回家给他熬中药去了。见我们俩去了,只是一个劲儿笑,故作轻松状,我们也不好说啥。问起来,他自己承认:骑摩托车出了一趟门儿……
  用老太太的话说,年前都去摸过阎王鼻子了,咋这么没记性?老太太一见到我们就落泪。转天我再去,就不再顾忌他面子,直接劝道:“以后一入了冬就在家猫着,让俺婶子给做好吃的,好好保养着,保管不会有事的。把自己身体养得好好的,就是你最大的贡献了。要不,住院花钱就不说了,受多大罪呀!俺这兄弟姊妹们,在外边上班也不安心呀……”
  老太太接过话茬说,儿子、姑娘都来电话了,俺们也想透了,再到冬天去租一套楼房住,一冬天不出门,上厕所也在屋子里边,保准不会犯这吓煞人的毛病。我们也颔首称是:这办法好。不就万儿八千的租金?看看这一年里花的医药费,两三个这数也不止呢。
  俗话云:三分病,七分养。啰里啰唆扯了这半天,不知道朋友们听明白了没有?许多人视医院为畏途,目下的医患关系又是如此紧张,何不转变观念,求人莫如求己。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实现由单纯的病后治疗为主,到病前保健预防为主的卫生理念的大转变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