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第”问题
2014年1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宋志坚
  因为先人的功业而得官受禄,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是顺理成章的。从先人的角度说,叫做“庇荫”;从后人的角度说,叫做“大树底下好乘凉”。这种事源远流长,至今仍能见到它的影子,于是有人公开抱怨自己没有一个“好爸爸”,也有人暗自庆幸自己有个“好爸爸”。“门第”问题,依然不可掉以轻心。
  其实,“庇荫”之事即使合情合理合法,对于被庇荫者来说,也未必就是好事。公开抱怨也好,暗自庆幸也罢,都未免失之浅薄。西汉中期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历经武帝、昭帝、宣帝,可谓三朝元老三代重臣。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确实也庇荫过他的后人。霍光一死,孝宣皇帝因为霍光“宿卫忠正,勤劳国家”,“功如萧相国”而“善善及后世”,让霍光的儿子霍禹承袭了博陵侯的爵位,又分别封霍光的侄孙霍云和霍山为冠阳侯和乐平侯。然而好景不长,霍氏终遭灭门之祸,霍云、霍山畏罪自尽,霍禹则被处以极刑。如此悲惨的结局,其实也由庇荫所致。“霍氏之祸萌于骖乘”,并不是没有一点根据的。霍光固然功高盖世,却也有人说他“专制揽权”;霍光固然小心勤勉,孝宣皇帝在他的面前仍是噤若寒蝉。在这棵大树底下乘凉的人们,其一言一行,人们就特别关注,稍有不逊,都会引起别人的各种联想和猜测。这当然是极端的例子,但名门望族令人瞩目,或嫉妒,或挑剔,或监督,总之是处于众目睽睽之下,却是概莫能外的。此所谓“树大招风”。
  身处大树之下,只能更加兢兢业业,是不该有“乘凉”的念头的。但在大树之下乘凉的人,难得有这样清醒的认识。大树底下乘凉,当然十分舒服,但舒服使人懈怠,于是不思进取,不思建功立业;背有大树可靠,极易使人有恃无恐,于是骄横处世,傲慢待人。这样的人,即使什么本事也没有,也会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的。即以霍氏后人为例,身居高位,“朝请”时却“数称病私出”,“朝谒”也叫“苍头奴”代劳,连家奴都狗仗人势,竟因与人争道而入御史府踢大夫门,还动不动就扬言“县官(指孝宣皇帝)非我家将军(指霍光)不得至此”。这种心态,其实就是霍光这棵大树留下的阴影。难怪当时就有茂陵徐生断言:“霍氏必亡。”
  唐昭宗时的御史大夫柳玭,曾经这样告诫自己的儿子:“凡门第高,可畏不可恃也。立身行己,一事有失,则得罪重于他人,死无以见先人于地下,此所以可畏也;门高则骄心易生,族盛则为人所嫉,懿行实材,人未之信,小有疵类,众皆指之,此其所以不可恃也。故膏粱子弟,学宜加勤,行宜加励,仅得比他人耳!”柳玭也是名门之后,柳公绰即是他的先祖。柳玭的这一番话,是从先朝历史中读出来的真谛,也是他的切身体验。柳氏自公绰以来,世以孝悌礼法为士大夫所推崇。身为御史大夫的柳玭,本来是要被选拔为相的,却受到宦官的排斥,此中就不无“树大招风”的因素。
  将柳玭所说的“膏粱子弟”比附为今天的“官N代”,当然不完全确切,但柳玭的家诫却值得人们品味再三。道理他已经说得很透彻了,我只想再说一句:对于今天的“官N代”,庇荫之事,合情合理合法的前提不再成立,因为如今毕竟已不再是封建时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