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司法局局长班建宁谈“学儒育新”效果。
本报记者 李岩松 摄
本报记者 姬生辉 通讯员 王德成
“‘学儒育新’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决不能一阵风,更不能大而化之。”作为济宁监狱“学儒育新”教育改造模式的发起人、组织者,济宁市司法局局长班建宁认为,用儒家文化经典改造服刑人员契合济宁地域特点,通过5年的实践,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目前,第二阶段的“学儒育新”五年规划将全面启动。
“学儒育新”,很受服刑人员欢迎
“我们调查发现,监狱教育改造的手段较为单一,只是传统的劳动改造加法制教育,如果要从根本上让服刑人员悔过自新,教育应该更多的去针对道德缺失这个方面。”谈及2010年对监狱教育改造方面的的创造性想法,班建宁告诉记者,道德缺失、行为失范是服刑人员走向犯罪的重要诱因,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正是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同时,济宁监狱在押人员中山东籍特别是济宁籍的占绝大多数,从小就耳濡目染,对儒家文化有亲近感、认同感,所以他认为依托儒家文化改造服刑人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畸形的思想行为方式,增强教育改造效果。
而班建宁的想法,经过反复论证得到了济宁监狱党委的一致认同,确定了借用儒学推动“学儒育新”的工作思路。随后,济宁监狱联合孔子研究院,援引专家教授前来指导。监狱的各监区精选了文化主题,开展“一区一德”、“一区一品”的个性化文化品牌创建活动,并建立儒学文化长廊、成果展室,在监舍悬挂励志书画作品。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与孔子研究院密切配合,围绕“明德、悔过、塑魂、做人”开展系列修德习艺讲座、学文明礼一日养成等活动。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服刑人员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班建宁告诉记者,目前,书法班、儒学大讲堂等活动很受服刑人员欢迎,改造风气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明显改变。
“学儒强警”,提升民警教化能力
“育人先育己,不仅是服刑人员,肩负教育改造重任的监狱民警更应该学习儒家文化。”班建宁说,2011年,为了提高监狱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履职水准和教化能力,济宁监狱以“崇法、明德、和谐、致远”为理念,积极推进“学儒强警”工作,制定了“育警、塑警、立警”三年规划。
编纂《时代楷模》、《道德航标》、《论语解析》等50多万字的教材资料、举办75期周末大课堂、开展17期骨干培训班、邀请专家启动儒学大课堂……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济宁监狱将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法治文化、监狱文化、廉政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静心提境界,净心正言行、精心强素质、敬心干事业”的自我修养模式,增强了监狱警察把儒家德育教化理论转化为教育改造手段的能力。
班建宁说,通过系列活动的带动,监狱民警令服刑人员更加信服和愿意跟从,构建出了教学相长、德馨共融的和谐监管改造关系,教育改造内容、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思路不断涌现,先后有20余项教育改造成果、创新成果获省政府、司法部、省监狱局奖励,“学儒育新”作为文化创新项目,还荣获了省政府首届文化创新奖。
“好的东西就要传承下来,目前我们正在为‘学儒育新’制定第二个五年规划。”班建宁表示,下一步,济宁市司法局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高科技文化的有机融合,丰富形式内容,灵活方式方法,把济宁监狱“学儒强警”、“儒学育新”活动的实践经验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推广开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