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岁老太还在种苹果
目前苹果种植者多是“灰发一族”,老龄化严重,传承问题让人忧
2014年11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栖霞一处苹果收购市场,开车前来卖苹果的果农不少都已五六十岁,把一篓篓的苹果搬下车,很是吃力。图中的年轻人是一名苹果收购商,见到此景忍不住上前帮忙。 本报记者 李泊静 摄
  本报记者 王永军

  眼下苹果收购已经基本结束,回看今年的苹果收获季,不论是在果园,或是在果品市场,忙碌的身影中,很少见到年轻人的面孔。记者调查发现,种植苹果的“主力军”年龄基本在40-70岁,果农多是“灰发一族”,苹果种植传承问题让人担忧。
种苹果的主力军多数已五六十岁
  11日,在桃村石剑铺果品市场,还有零星的几位果农拉着残次果来卖。这些果农大都开着机动三轮车,岁数也都在五十开外。
  在今年的收购中,有一幕令收购商王涛感触颇深,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开着机动三轮车和老伴到市场卖苹果,看着老两口吃力地搬运苹果,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王涛说,其实这并不是偶然。到市场来卖苹果的不少都是五六十岁的果农,见到一张年轻的面孔都会感到很新鲜。一筐筐苹果,这些果农抬起来很吃力。
  栖霞果农战京创今年50岁,种了20多年的苹果了。战京创说,他现在有一些担忧,儿子出去上大学了,以后肯定不会回来,也不知道以后家里的果园会怎么样。
  “现在种苹果的主力都是我们这种五六十岁的‘灰发一族’了。”王涛的岳父赵启超从事苹果收购已经十几年了,他告诉记者,在他所在的桃村镇辛庄村,有190多户种植苹果。其中五六十岁的人居多,四十多岁的人都很少,还有几个70多岁的也还在苹果地里忙碌。
子女在外工作,少有人回村务农
  “家里种了18亩果园。”今年61岁的赵云娥是桃村镇芝麻岭沟人。她告诉记者,老伴唐玉敏今年60岁,两人和苹果打了一辈子交道。夫妻俩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没有一个留在家里种苹果的,都在外面上班。摘苹果最忙的时候,夫妻俩从早晨5点就开始忙活,孩子们因为工作也不能回来帮忙。
  赵云娥说,这种情况在村里十分普遍。村里种植苹果的一共有70多户,最年轻的也要40岁出头,最年长的70多岁,五六十岁的人能占到70%。
  这种情况在桃村镇牙东村也一样。牙东村村民侯成美今年63岁了,老伴胡学德62岁,两口子现在种着8亩苹果。侯成美说,种植苹果是一个辛苦活,套袋、采摘丝毫都马虎不得,现在还能干得动,再过几年就不行了。
  侯成美说,儿子今年28岁,现在在日本,以后肯定不会回来弄苹果了。村里种苹果的有170来户,其中30岁左右的能有四五家,大都是五六十岁的人。
  “70多岁的种植户干不动了,就把果园转租出去。”侯成美说,这是不少人的选择,只要能干得动,就会种下去。实在忙活不了,就把果园转租出去。
政府提供技术支持,鼓励年轻人投身果业
  “苹果种植者年龄老化确实是一个问题。”栖霞市果业发展局副局长刘汉涛告诉记者,平常技术人员下去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时,就会遇到不少阻碍。
  刘汉涛告诉记者,很多苹果种植者都是五六十岁,本身种苹果已有很多年头,都有自己的一本经,对于新品种和新技术接受起来不是那么容易。
  “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刘汉涛说,苹果是栖霞的支柱产业,不少人都要凭借苹果来谋生,所以要想搞好苹果产业,必须吸引年轻人参与其中,回到家乡创业,把苹果产业传承下去。
  刘汉涛说,为应对种植者老龄化问题,果业发展局也一直在探索。他觉得以后发展合作社和发展家庭农场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果业发展局将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刘汉涛表示,为了吸引年轻有为的人发展苹果产业,果业发展局将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改造老果园,建设现代果园。技术人员还会根据果园的土质,帮助选择适合栽培的品种,在遇到问题时,及时上门服务,把苹果种植产业给做好。
苹果产业前景好 需培养新型果农
  针对不少人担心的苹果种植传承问题,记者还采访了致力于苹果产业多年的赵培策。他说,眼下苹果园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导致果园经营人员老龄化严重。这其实不仅仅是苹果产业遇到的问题,在农业多方面都很明显,也必须得重视这个问题。毕竟时代在发展,未来农业也有可能发展成新型的现代农业,需不断培养新型果农,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让烟台苹果产业走向更好。
  赵培策认为,苹果产业是很有前景的,以后苹果种植的模式会改变,会不断出现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型专业合作社甚至是家庭农场。
本报记者 王永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