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独居老人生活:
“四片白菜叶能吃上一天”
2014年11月14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92岁的宫桂兰老伴去世多年,没有儿女,平时就守在空荡荡的家里。平日里,老人最喜欢听义工们聊天,但很少插话。 本报记者 吕奇 摄
一副贴满胶带的断腿眼镜陪伴了王友娟好多年。 本报记者 吕奇 摄
本报记者 孙淑玉
日前,家住三马路的独居老人谭老太感到身体不适,因腿脚不便不能入院接受治疗,在义工的协调下,医院的工作人员上门帮忙诊治。年龄渐大,这些孤寡、独居老人的养老和日常起居怎么办?记者探访发现,这部分老人的生活多靠低保维持,除了居委会工作人员和义工,鲜有人上门照看,他们不爱出门,也不愿与人接触,使得他们的晚年愈发孤独和寂寞。
没有工作,日常开支全靠低保维持
92岁的宫桂兰老人住在大兴街50多年了,老伴去世后,无儿无女的她独居多年。不看电视不听收音机,除了出门买菜,她几乎不和外人接触。尽管义工在家中留了电话,要强的她从不会主动联系,只怕给人添麻烦。
早上6点起床,简单做点早饭,守在床边望着窗外来往的人流和车流。平日里,除了收拾下屋子和洗洗衣服,屋子里唯一能发出声响的就只有一台老旧的挂钟。
从不串门,也不爱到屋外溜达,独居的日子里能让宫桂兰出门的理由就只有一个:买菜。“吃不动了,一天两顿就足够了。”颤颤巍巍绕到小区菜市场,一趟只能拎一个白菜或萝卜回家,因为不爱出门,有时一天她会跑个五六趟,储备好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菜。
有义工上门时,宫桂兰老人在别人的对话间听得一脸认真,偶尔嘴角还浮上一丝笑意。“你们常来坐坐就行,家里什么都挺好的。”老伴去世后,没有工作的宫桂兰日常开支全靠低保维持。
担心老人在家遇到状况,平安社区义工服务队队长王培海特意在墙上留下了自己的号码,叮嘱老人有事打电话。居委会也联系帮老人安上了紧急呼叫铃,但这些都没派上用场,要强的宫桂兰有什么事儿都自己悄悄处理。
“挺好的”是她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眼下她能想到的最远的事,便是冬天老家亲戚会接她回去小住一阵。
阳台上的花草是她最大的牵挂
没有工作,没有孩子,还带着一身的病,不到63岁的王友娟完全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下去。一台收音机和义工送来的电视是她最大的陪伴,不爱出门的她只盼着有人能陪着说说话。
1.6米的王友娟的背部严重驼着,压迫下肢导致双腿经常麻木。和老伴在36.8米的小屋内生活了一辈子,王友娟本以为日子就会这么过下去。平静的日子在2005年戛然而止。老伴患病住院一个月后离世,给了王友娟莫大的打击。
“周围连个人都没有,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下去。”没有工作,也没有儿女绕膝,王友娟觉得连活下去的必要也快没了。不爱出门,也不爱说话,每隔几天例行出门买菜都会径直回家。
“四片白菜叶能吃上一天,一个人也做不了多少饭。”为了省钱,王友娟会坐车到红利市场买菜,赶上雨雪天居委会工作人员也会送来米、面、油和蔬菜,避免她出门滑倒。没有退休金也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王友娟所有的开销都依靠低保,偶尔她会种点花花草草上街叫卖,赚点零花钱。
一台老旧的收音机是老伴去世后王友娟最好的陪伴。五年前,义工联系好心人送来一台电视机,赶上建国六十周年大庆,王友娟从电视里看到盛况,如今这宝贝被她珍藏在卧室,只有晚上才舍得看上一阵。
不敢想以后,也不愿意去想无法料理自己的日子,王友娟说,过一天算一天,等实在不行了再想办法。如今在家,阳台上10多盆花草是她最大的牵挂。
在琐碎生活中 给老人更多温暖
从2009年开始,先后组织义工长期定点照顾东山街道20多位孤寡、独居老人,平安社区义工服务队队长王培海呼吁爱心人士能给身边的孤寡、独居老人多些关爱,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带去更多慰藉。
照顾多年,让王培海最心痛的是,曾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家中没有电视,但当义工联系爱心人士备下电视后,还没来得及送去,老人就已经过世。没能给老人的晚年多带去些欢乐,让他愧疚不已。
如今照顾着东山街道20多位孤寡、独居老人,平日里王培海会安排义工定期上门看望,陪老人聊天、说话,带些老人爱吃的零食,逢年过节安排义工上门陪老人包顿饺子,在琐碎的生活中给老人送去更多温暖。
“老人们需要的很少,只要抽时间看看他们,他们就很高兴了。”王培海说,被照顾的老人多不愿给人添麻烦,物质匮乏的他们,精神上更需要有人陪伴。
照顾多年,王培海时常担心跑得不勤,老人会出状况,隔三岔五他就会安排义工上门,还在每位独居老人家中留下义工电话,方便随时联系。
“希望热心人能给这些老人更多关怀,不单单是送去爱心物品,精神上的陪伴也十分重要。”王培海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