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学霸”字画,讲述状元那些事儿
2014年11月14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东阿魁丰博物馆展示的状元字画。
文/片 本报记者 凌文秀 通讯员 孟庆峰
中国科举制度传承一千多年,仅明清两朝,就有状元三百余人。安吉华收集多年心血凝聚,收集到众多古代状元们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讲述着古“学霸”们的很多故事,在东阿魁丰博物馆一楼展厅,数名状元的珍贵字画,或自娱而作,或题赠亲友,或述志感怀,或指点江山,值得静心品味。
潘世恩:
80高龄保荐林则徐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24岁的苏州人潘世恩(1769年-1854年)便贵为一甲第一名进士、并擢升为礼部侍郎。60年后,咸丰三年(1853年)会试时,84岁的他应邀参加皇帝所赐、专为通过殿试的新科进士所举办的“琼林宴”。他的孙子、礼部侍郎潘祖荫作为主考官亲自主持。
祖孙两人在“琼林宴”上同席、碰杯,那是自宋太祖赵匡胤在汴京首办“琼林宴”后,朝代更迭历时900年间绝无仅有的科场盛事。又是家庭亲情与国家文脉完美对接的美事。
咸丰皇帝御笔亲书“琼林人瑞”四字匾额赠他。时人称“公之福祉,三百年一人而已。”
《清史稿》记载,咸丰帝即位后下诏求贤,潘世恩80高龄保荐林则徐、姚莹等人……其实,林则徐1850年去世,咸丰帝1851年即位。因林则徐被发配在外,潘世恩等不知他已不在人世。
潘世恩所书扇面上写着“时学黄老,言好清静……”大概是他晚年的心境。
傅以渐:
清开国状元是咱老乡
众多状元书画作品中,也有咱聊城老乡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1609年-1655年)的作品,他从一名状元成为一代名相,是聊城史上一位名人。
明清状元大多出自江南水乡,傅以渐则是少有的北方状元。他曾纂修《明史》、《清太宗实录》等。而关于他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他当了宰相后,一个因宅基地纠纷引发的故事。
相传,老家人因宅基地跟邻居发生争执,傅以渐父亲写求助信给他,他很快回信,并附诗一首,颇为诙谐而豁达,不愧名相风范:“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老爹见信,心中豁然,主动找到邻居表示让出三尺地基。邻居见状,心亦爽然,也表示愿意让出三尺地基。于是,六尺地基让出,成为一条“仁义”小巷。至今,傅斯年纪念馆旁,仍有一条“仁义胡同”印证这个传说。
展厅内:
每幅字画都有故事
打出中国历史上第一口井的潍坊状元曹鸿勋(1846年-1910年),书写苏轼《登云龙山》七句诗,笔法自由奔放,生趣盎然。
张謇(1853年-1926年),被辛亥革命推翻的清朝状元,却在民国时期有了大作为,成为“状元实业家”。
山东大学创始人之一王寿彭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中进士头名,是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前两年的状元。1905年,他曾随同载泽等五大臣出国考察,1916年起在民国总统府任秘书……
安吉华最开始收藏时,只收藏铜钱银币,无意中发现宋代安姓状元父子(安德裕、安守亮)连中两科奇闻,开始专注状元字画的搜集和收藏。
状元书画专题收藏,让安吉华走近历代状元,而博物馆设立,也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进来,感受状元的生活天地和内心世界。“书画收藏一般名家收藏者较多,状元书画前些年较冷门,收藏起来、难度并不太大。但收藏得越多,压力越大。这些堪称国宝级的人物手迹,本该是国家级别的收藏文物,应该更妥善地保存,让更多人看到了解。”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