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禅茶的善缘梦想
2014年11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外地游客到德州旅游,必然会到有汉代大儒董仲舒塑像的董子文化街逛逛。而在董子读书台西南侧,一河之隔就有一家以少林禅茶为主题的素食馆,一个广结善缘的地方。

◇禅茶一味
  德州缺山少水,更别说从山涧沟壑中找到原始的茶树(最初的茶树自然生长在山间沟壑中)。不过,好在现代经济发达,软硬件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心生禅意,处处可安放。
  游走在潺潺流水、树影婆娑的董子文化街,时间久了,也难免疲劳困顿,偶然寻得一处解除困乏的饮茶之所,静心品尝素面、素菜,俨然有种不到江南胜似江南、不入少林已领佛意的意味儿。
  不过,说起“茶”与“佛”,要从佛教进入中国说起。从诸葛亮生活的三国时代开始,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寺院如雨后春笋般依山傍水而建,虔诚教徒每天打坐念佛,难免犯困,就用既有一些味道,又可解除困乏瞌睡的茶水作为饮品。
  于是,饮茶之事就在僧人们中间流行开来。为方便采摘,他们在寺院的周边大量种植茶树,每到采茶做茶季节,浓浓的茶香伴着低沉的经声,绕过寺院,飘出山谷,侵入四方。这种茶与佛合成一味,后来被人高雅地称为“茶佛一味”,也有叫做“禅茶一味”、“茶意茶味”的,意思无差别。
  在董子文化街腹地的少林禅茶素食馆里,主要经营高端桔普茶和素食,小游董子文化街后,轻闻茶香连喝三口,干渴之感荡然而去。
  原来,“茶佛一味”不仅能在这里体验到,更是装在心里的化境。
◇善因善缘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人是自己的园丁,人生要活得幸福、美满、快乐,就要培养善因善缘。正是这种善因善缘,让同在文化街的焦卫建与王兆连联系在一起。
  在少林俗家弟子、少林禅茶的经营者焦卫建看来,少林禅茶素食馆是一个喝茶的地方,一个会友的地方,一个禅修的地方,一个心灵会悟的地方。
  而能有这个地方,全因董子文化街的存在,更因德州兆光集团董事长王兆连对董子文化街的规划和对董子文化的钟情。
  从建成功能完善的文化街区,到吸引全国性红展落户这里,王兆连为文化街烧钱烧了五年,也结下了不少善缘。
  在王兆连心里,他自认本身文化程度不高,不必附庸风雅,但他甘愿为文化和文化人做嫁衣。如今已70岁高龄的他,更愿意在董子文化街里看到“北有三董”的文化格局。
  “三董”是什么?为何在北?这跟少林禅茶有何关系?
  历史上,董仲舒在德州设台读书,三年不窥园,在德州历史上留下了董子读书台、董子祠和董子书院。素有“南有三孔,北有三董”之说。
  南京夫子庙、北京琉璃厂等都经历长时间的沉淀才真正形成大产业,作为民营开发商,董子文化街自2009年9月16日开街以来,兆光集团先后拿出了3000多万元的让利和补助,所有街区的道路和名字都由德州本土学者和书法家所撰写。他希望德州的文化有皈依之所。
  不过,王兆连更愿意看到,董子祠和董子书院能早日建成,为德州的文化事业留下点自己努力之作。
◇文化流淌
  当年,陆羽幼时被家人抛于野外,就是让一位僧人抱回寺院,他耳闻目睹僧人们种茶、采茶、制茶、喝茶,用心琢磨,又遍访茶地,写就《茶经》一书,成就茶圣。
  文化需要有人的活动方有传承与创新。因文化结缘,因文化而产生搞活文化产业的想法,是焦卫建和王兆连结下善缘的始因。
  在今年9月初,焦卫建就曾免费提供场所,为德州学院国学班的大学生们提供汉礼拜师的平台。
  光有街区和禅茶素食馆不行,还需要有人的活动,有流淌着的文化。在这一点上,焦卫建跟王兆连想法一样很投缘。
  “有读书台,自然少不了读书活动。”德州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杨华认为,向更多的人普及国学、汉礼,才能让复建的读书台更有互动意义,而非单纯的历史复原建筑。基于此,她牵头成立了董子书院柳湖吟诵团,定期在董子读书台和少林禅茶素食馆里活动。
  而在最新的董子祠和董子书院的规划中,董子祠是一个可以烧香的地方,可供读书之人完成心灵寻根和净化。董子书院也提供场所供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真正去读懂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真正回归到现实生活。少林禅茶素食馆则在这种氛围中静候着有缘人的到来。    (文/王金强 图/马志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