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生日,都是一种蜕变
本报专访巩晓彬,聊起篮球场上的20个生日
2014年11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巩晓彬在比赛现场收到了鲜花和祝福。 本报记者 王鸿光 摄
     CBA的厚度,可以有很多种丈量方式,比如20年,或者巩晓彬的45岁生日。
  因为11月23日的生日适逢篮球季,巩晓彬的人生同篮球,有了更多的交集。时光如白驹过隙,从1995到2014,巩晓彬已经在赛场上过了20个生日,最美好的二十年涵盖了大彬球员时代的荣耀,英雄迟暮的孤寂;执教初的孤身无助,甚至被迫退隐,也有亚军教头的辉煌灿烂;既有一个人的光棍宴,也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全家福。赛场内,从球员到教练,赛场外,从丈夫到父亲,每个生日,巩晓彬用篮球品出了人生百味。
  他说,篮球就是人生,一切本该如此。
  本报记者 刘伟          

当教练,生日没感觉了
  回到酒店,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前,巩晓彬先扯下了领带,抹了抹发梢的汗珠,随手拿起了一支烟,眼神里终于能够透出一丝轻快,“说实话,现在的生日真的没感觉了,能赢球比什么都好。”喊了一整场,巩晓彬的嗓音是沙哑的。
  “做球员的时候,就是打球,生活很简单,当起教练要考虑的事太多,根本没心思去想过生日。”谈起球员时代的生日同眼下生日最大的不同,巩晓彬坦言。
  接下来可能会更忙。球员时代的巩晓彬荣誉无数,然而执掌教鞭到第12个赛季,他却不觉得自己是一位完全职业的教练,“因为很多条件并不具备。作为一个CBA教练,眼下可能要面对很多东西,有许多因素是来自场外的,这一点并不像国外联赛,教练只是对场上负责,专心执教。”巩晓彬说,“山东队现在的打法,中国篮球的水平,都无法代表国际篮球最先进的潮流,要想成为一名职业教练,联赛要更职业化,个体也得更努力向国际篮球的潮流靠拢。”
当父亲,生日更想回家
  征战CBA联赛的20年,巩晓彬还从一名单身汉变成了丈夫和两个孩子的父亲。每一年的生日远离家人,让大彬对家庭、对妻子,都有一种亏欠。
  比赛结束后回酒店的路上,巩晓彬耐心地满足着一路合影的球迷,向每一位送来生日祝福的人道谢,短短的几十米路程,他走了足足快十分钟。走到房间门口,儿子来到身边抱住了大彬的大腿,“爸爸,我们晚上要吃生日蛋糕!”看着儿子萌萌的表情,大彬笑了。为了见到爸爸,大彬妻儿每个主场比赛几乎都会来到省体观看球赛,享受并不多的相聚时光。
  “每年聚少离多,夏天还好,每到冬天几乎回不了家,妻子也是经常发牢骚。”巩晓彬表示,“家庭和事业对我来说,是件很难平衡的事。”
  随着生日越过越多,大彬对家庭的体会也在变化,“我们当运动员那会儿,一切服从组织,一切服从国家,个体很小,现在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人们的家庭观念越来越重,现在每逢生日,只要在济南,我也都会同家人聚聚。”
看人生,酸甜苦辣在其中
  齐鲁德比以高速男篮的胜利告终,在这个既有时间陪伴家人,又能享受胜利的夜晚,生日对巩晓彬而言相当惬意。然而回顾过去二十年的生日,失意,甚至沮丧,同惬意一样,充斥着巩晓彬的内心。
  2010年,因为战绩不佳,巩晓彬辞去了山东男篮主帅一职,赴美学习。那一年的生日,远在异乡,大彬是在失意和孤独中走过的,也是二十年当中,大彬唯一一个远离国内联赛的生日。
  2011年,二度出山,重新执教山东男篮的第一个赛季,山东队战绩不佳,各种质疑和非议纷纷袭来,“那时候沮丧过,压力很大。”巩晓彬说,“不过教练就是这么一个高压行当,你得承受。”   
  挺过最困难的时刻,到了下一个赛季,巩晓彬终于迎来执教生涯的辉煌。2013年,球队历史性地闯进总决赛,十年磨一剑,巩晓彬的执教能力开始得到外界的认可。
  “篮球就是人生,总要经历各种起起伏伏,这么些年过来,也对自己说,要努力学会适应这种生活。”在采访的最后,巩晓彬意味深长地表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