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长在自己地里
——新都小学福禄雅苑社团侧记
2014年11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新都小学的老师与学生一起在葫芦上描绘想象的轨迹。
     通讯员 邵爱龙

  九龙河畔,美丽校园,那里就是新都小学。它成立于2012年9月,就是这所看似稚嫩的学校却以“生本教育”为办学理念,坚持以“爱人为本、育才为本、创生为本”的“三本”发展思路,为我们演绎了稚嫩亦可深邃。
以葫芦为媒——福禄雅苑诞生
  “以前通常是把传统文化当‘经典’来反复诵读,这实非孩子所乐。为了让传统文化与孩子们快乐同行,我们须‘善假与物’,让孩子在有形、有声、有色的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快乐成长。”宋协广说。
  假与何物?新都小学向全校学生发放问卷,广泛征集。其结果是学生对根据中国民间传说编写而成的动画片《葫芦娃》颇感兴趣,他们认为葫芦孕育了7个侠义惩奸除恶的葫芦娃。
  经查阅发现,葫芦是中国具有7000多年栽培历史的草本藤木植物。在人类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葫芦逐步由“自然瓜果”转变为“人文瓜果”,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葫芦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公认为世界文化起源之一。在中国浩瀚的民族文化宝库中,有着大量的葫芦“创世”、“赐子”、“祈福”、“消灾除祸”等神话传说,葫芦成为寄托人们向往美好的“灵物”,是许多民族和群众珍爱的吉祥物。
  此物堪重任,新都小学于2013年9月成立了实践探究类综合性社团即福禄雅苑社团,在社团的带动下,葫芦种植小组、葫芦彩绘小组、葫芦烙烫、雕刻小组、葫芦绘画、书法小组、葫芦丝小组等孕育而生,如今整个社团有300余名学生参加。
园开丰泽重农圃——葫芦种植
  时下,作为生活本领的“耕”似乎已被遗忘,不光是孩子对自然生长的作物一无所知,就连许多年轻人也是知之甚少。为此,新都小学于今年2月在校园内开辟了一块种植园,平整土地、翻耕、培垄、沤肥都由学生完成,学生走进校园的“田间地头”,体验劳作,感受着不一样的生活。  
  为把现代种植技术引进校园,学校派教师到寿光菜博园专门学习种植葫芦技术,期间拜访了寿光葫芦老艺人侯澄泉,在专家指点下精心育苗、细心栽培、悉心照料的葫芦种植拉开序幕。历经春、夏、秋三个季节,新都小学的葫芦获得了丰收,并于今年10月举行了隆重的采摘仪式。109个大葫芦被系上红丝带,捧在学生手里,让孩子们切实体会到了付出——收获的“沉甸甸”。
  在种植过程中,老师不断抛出各种问题,让孩子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在种植中,孩子的潜能得到了最大化的“扩散”。此外,新都小学还以种葫芦为题开展了赛诗会。“一籽温中求,两瓣土里来。三伏素裹果,四季生福禄。”孩子在亲力亲为的劳作中,通过细心观察作出的诗,语言也变得生动了。
摩挲不忍释诸手——葫芦艺术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葫芦也不例外,它是艺术品也是很好的远古文化传承的载体。新都小学的福禄雅苑社团,围绕葫芦工艺的不同,细分为烙烫葫芦、雕刻葫芦、彩绘葫芦、国画葫芦、书法葫芦、绘本葫芦和创意葫芦制作7个小组。
  将传统技艺引进校园、引进课堂,新都小学注重的是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技艺教学的全过程,使民族特色技艺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综合性载体,而不只是让学生学习技能技巧的单一性载体 。为此,新都小学对“创生楼”进行了合理规划,集中力量将四楼打造成葫芦文化廊。“葫芦藤上葫芦娃嬉育雅致,福禄廊下福禄寿幸会苑中”这是新都小学葫芦文化廊的迎门联,承载着新都人的教育梦想:学生当如葫芦娃,善良、正义,勇敢、担当,智慧、乐群。
  一个葫芦可以产生无限梦想,这一东方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装饰品,自古以来就是民间祈求“福禄”的吉祥物。新都小学以此为载体,通过“传统技艺”上接“传统文化”这巨大厚实的宝库,从中获得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下接“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建设”的“底盘”,在技艺中将学校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缝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祖国传统文化精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