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说家乡话,收入降了一半
我省首批技校生公务员工作“满月”,在基层感受身份变化
2014年11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片 本报见习记者 周国芳  
  11月22日,记者见到张明卫时,他刚从夏津县郑保屯镇李庄村村两委换届选举现场回来。作为我省首批两名考取公务员的技校生之一,张明卫入职一个月,没有疲惫感,更多的是一种兴奋。“今年省里考上公务员的两个技校生,他是其中一个。”入职时领导的介绍让张明卫感觉“关注是压力,也是动力”。

以前管理三百人,如今服务15个村
  10月25日,张明卫到夏津县郑保屯镇报到,成为一名乡镇公务员。考入镇政府办公室前,张明卫供职于德州市一家包装公司。“做厂务主任时,管理着厂里三百多人。到基层做公务员后,感受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张明卫说。
  说起转变,张明卫笑称自己先从说话开始。上班前一天,已在乡镇工作一年的妻子侯蕾特地嘱咐他要改说家乡话。“媳妇告诉我,在乡镇上班,与最基层的老百姓交流,如果说普通话会有距离感。”说了十几年普通话的张明卫拾起多年不说的家乡话:“这也算是转变工作方式吧。”
  “上班第二天,有个大娘为孩子领助学金的事来镇上盖章。本应该先在村里盖章,但大娘不了解程序。最后我帮她联系上村干部,把事情办妥。临走的时候,大娘对我连声感谢,说小伙子真热情。”张明卫脸上洋溢着自豪。
  面对降了一半的收入,面对角色的转变,张明卫说,“从前管理员工时方式比较直接,现在接待老百姓可不能用以前的方式了,必须和大家拉家常。我出生在农村,能体会到老百姓的不易。”

办公室因故停电,他出手搞定
  还没来得及适应办公室工作的张明卫,遇上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夏津县郑保屯镇共辖15个行政村,其中最大的郑保屯村有五千多人,最小的村子也有五百多人。选票统计工作数量庞大,张明卫和同事们要下村找每位选民摁手印。
  “有时候村民忙农活或赶集不在家,要去好几趟才能找到人。有一位90岁的大爷,躺在自家床上,看到我们说‘没想到你们还记得我’。”张明卫说。
  面临入职“月考”,张明卫坦言:“在工作能力上,自己还有所欠缺。办公室工作比较琐碎,要负责群众来访接待、紧急日常事务的处理。像市里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有关我们镇上的事务现在都是领导和其他同事来处理,以后还要学着自己沟通处理。”
  被问起优势时,张明卫稍作停顿,谦虚地说:“硬要说的话,我心态很正,不浮躁。六年的工作经历让我可能会比别人周全一点。技工方面的技能有时也能用得着,就像有一次下雨,镇政府办公室都停电了,同事们无可奈何,最后是我修好的,不知这算不算优势。”

缺了大学教育,平时还得充电
  上班一个月,张明卫仍然记得第一天到镇上时同事的热情。“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与他们相比,我还是新人,应该通过‘下村’尽快熟悉镇上15个村的情况。各个口上的事情也要有所了解,如事关百姓利益的医疗政策等。”
  入职后,技校生的身份也让张明卫在同事间成了“名人”。“培训时分组,与我同组的同事实力都很强。在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方面,相比他们,我还差一些。毕竟缺少了大学四年的教育,我还得加紧学习,给自己充电。”张明卫说,“与我一样考上淄博市乡镇公务员的杨莹,之前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要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我也有相同的想法。”
  “目前正在准备自学考试,我想报汉语言或是新闻学之类的专业。因为之前在技师学院我学的是数控,如果报考机械类的专业会比较容易,但眼下的工作更需要写作能力。”

结束两地分居 生活简单幸福
  “老婆孩子在哪,哪里就是家。”家庭是张明卫考到夏津的动力,采访中他不止一次提到自己的爱人侯蕾和女儿。
  “2010年6月10日,我和媳妇在德州买了房。我记得很清楚,交完钱后,我们俩身上就剩下31块钱。距离发工资还有10天时间,我们俩靠着31块钱过了10天。”张明卫说起了过去的日子。
  “虽然只剩下31块钱,但我与媳妇仍在畅想未来美好的生活。买完房之后,我们每领一个月工资就添置一件家具。终于在2011年5月,家具买全了。”张明卫回忆起了浪漫往事。
  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张明卫称现在的生活“太幸福”。“我女儿两岁三个月就送到了幼儿园,之前她经常说‘想让爸爸妈妈一起来接我’。听到这话时,我心里很不好受。现在问题都解决了,早晨醒来、下班回家都能看见老婆孩子,简单又幸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