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也开始怀旧了
青春文学改编潮引爆电影市场
2014年12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倪自放 
  尽管被70后影评人评论为浅薄,由中国“青春片教父”张一白执导的电影《匆匆那年》,12月5日上映首日仍得到占绝对优势的排片量和上座率,毫无意外地成为近期的现象级影片。近几年,根据青春文学改编的电影,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失恋33天》《致青春》《小时代》,无一例外地都取得了成功。
  □浅薄着,被追捧着
  从内容上讲,《匆匆那年》与这几年引起关注的青春电影《致青春》《同桌的你》并无太大区别,年少轻狂的中学、大学时光,刻骨铭心的爱情,男生的群架、女生的夜话、阶梯教室的自习、散伙饭时的歇斯底里,夹杂一些世纪交替时代的大事件,无不暗合了观众心中那些对青春的集体记忆。因为诸多对少年时光的罗列,对爱情的太多,过于残酷的青春描述,《匆匆那年》被部分影评人评价为“浅薄”。“浅薄”的《匆匆那年》,无法阻挡观众们如潮的追捧,首映日占据优势的排片比例和上座率,甚至让同期上映的明星云集的吴宇森大片《太平轮》相形见绌。
□电影向文学汲取养分
  在电影《匆匆那年》火爆之前,同名原著小说已经是畅销书,电影《匆匆那年》,只是近几年青春文学改编成电影热潮中最近的一个例子。电影《致青春》改编自同名青春文学小说,原著小说作者辛夷坞所有的长篇小说都即将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根据辛夷坞小说《许我向你看》改编的电影,女主角已确定为汤唯,而辛夷坞在接受采访时也透露,她自己“最好的小说”《蚀心者》也将被改编成影视剧,“我看好杨幂演女一号”。同时,韩寒的多部小说正在被改编成影视作品,青春文学另一代表性人物郭敬明,已经将他的小说《小时代》改编成了四部电影。
  青春文学纷纷改编成电影,被认为是电影向文学汲取养分,某位知名网络作家曾说:“中国剧本必须向文学求救,任何脱离文学本身的剧本都将如其最终拍摄出来的作品一样,成为过眼烟云。”
□每一代人都有青春
  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开始,《致青春》《匆匆那年》等青春文学改编的影片,都被认为是在“消费青春”。当红作家郭敬明的导演处女作《小时代》前三部都获得了市场成功,即将上映的第四部也被市场看好,在郭敬明看来,时代和观众都在变,“2009年观众的年龄是25.7岁,但是到了2013年的时候已经变成21.7岁,越来越多的新观众加入了这个市场,但没有提供新的类型影片给他们,市场上有一个巨大的空白,一旦有人勇敢地站出来做的时候,就会成功。”
  如果说《致青春》是70后的赵薇为70后一代人拍的青春怀旧电影,那么《匆匆那年》则是为80后提供的怀旧影片,《匆匆那年》从故事到情愫,都契合80后一代,而80后甚至更为年轻一点的90后,则是当今电影市场的主力,怀旧情愫,是能够带来票房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