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之言】
2014年12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给现代人的三点建议
  现在的世界经过工业化和现代化,全球的生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中国来说,值得特别指出:变化的走向基本上是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也就是说,几乎完全是引进西方的模式,中国固有的模式在本土上被取代、被消灭、被弱化、被遗忘、被断代,而中国的东西基本上没有走出去,并不被世界所采用。在这个严酷现实面前,文化发展的正途在何方便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了。对此,我尝试着做一些建议:首先,从小要养成进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好习惯;其次,要走访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再次,要念本国的文学名著。中国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如果能做到以上三条,别的不敢说,起码会成长为一个脚下有点根基、肚子里有点水、眼光中有点见解的人,不枉在世界上走一遭。
    ——舒乙(老舍之子,中国博物馆学会副会长)

不赞同公私学校施行跪拜礼
  最近北京一所书院因开学典礼施行学员跪拜方式而引发舆情争议。院方的回应是,此种方式系“学生表达敬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师徒关系的诠释和传承”,属于“双向的情感生成过程”。窃以为此论不具说服力。盖跪拜方式缘于古代原初的生活方式。桌椅产生之前,人们经常的习惯是席地而坐。当对坐交谈,为对方的言论所折服时,会自然前倾以示倾服之意。深度折服,则会不自觉地前倾,前额及地。后来由此形成特定的礼节礼仪。后来朝廷施行的跪拜,则不仅是礼仪,更是对皇权的臣服,到清朝时一律跪地奏事,臣和君的关系变成奴才和主子的关系。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孙中山立即明文规定废除跪拜之礼,为空前的社会进步,即使历来的守旧者也鲜见持有疑义。作为“礼”的残留,只有社会的少数行道,例如艺人收徒、匠人传艺等,有时会施以此礼,广大公私学校则完全废止了跪拜的方式。难道目前正在为现代化而竭心尽力的中国,还要固守早已废除的陈旧而不合时宜的“古礼”而不肯更化吗?
     ——刘梦溪(文化学者,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