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大集,去留总关情
2014年12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赶大集承载了不少人美好的记忆。(资料片)本报记者 周青先 摄
     每逢农历三、八,是八里洼大集。作为距离城区最近的一个传统集市,八里洼大集为附近居民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但随着省城南部的不断繁华,大集与当地市民的矛盾也逐步显现。近日城管部门决定对此处大集取缔,遭到商户们的强烈反对,城区内大集该不该保留?
正方
赶的不仅是集,还有心情
  一辩@彭磊:八里洼大集的形成由来已久,虽然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等严重,但简单取缔不合理。因为大集的去留不仅关系环境的整洁有序、城市整体形象,还涉及低收入群体的生计、市民需求、地方文化等更深层次的考量。相信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集的渐行渐远会是必然趋势,大集也必然会被其他市场形式所取代,但在此过程之中,逐步替代会比简单“一刀切”有利于大集的自然淘汰。
  二辩@俞夏:八里洼片区原有几个较大的农贸市场,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附近居民日常购物需求。随着城市建设,几处农贸市场被占用,难以满足周边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尽管周边一些中小超市有农副产品销售,但与大集相比存在诸多不足,这也造成了居民对大集的依赖性。这种情况下,如果取消大集,会给居民带来生活上的不便。
  三辩@李梅杰:之所以热衷于大集,是因为大集上可以买到超市里没有的东西。针头线脑、手工制品、自产蔬菜山货,杂七杂八都能买到。一到大集,呼朋唤友即便不买东西,到集上逛逛也是一种享受。有些事不可能两全其美,大集带来道路拥堵,只不过是大半天的事。对于集市,简单地取缔只是一厢情愿,标山集就是例子。标山集被取缔过多次,但现在仍然很红火。
  四辩@王平昌:八里洼大集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传统商业活动,之所以经久不衰,说明有其存在的历史缘由和群众基础,是附近居民和众多商贩共同需求的集中体现。相关部门应合理布局,实地调研,将大集带来的交通影响降到最低,保留这种带有历史烙印的传统商业活动,这也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大特色。
反方
时代变了,城区大集OUT了
  一辩@刘博皓:以前设立大集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群众购物,让商品得到更好的流通。如今,城市不同于农村,城市中的大超市、大商场已经大量存在,而且居民区中的小超市、小摊点也不少,已经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不管是衣物鞋帽,还是油盐酱茶,或者是大件家电等,都不用到集市上采购。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变,既然商品流通已经没有障碍,城市里的集市也应该谢幕了。
  二辩@黄伟民:随着社会发展,城市格局和功能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再继续过去那种5天一赶集的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城市的现实。随着物资的丰富,购物不必再像过去那样依靠赶大集的方式来完成。现在市区这种赶大集式的集市贸易,除了造成秩序混乱阻碍交通,给周边居民带来不便以外,起到的正面效果的确是微乎其微。城市发展要与时俱进,集市贸易也不例外。
  三辩@管力峰: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一些集市的存在显得不合时宜,特别是一些集市直接设置在繁华地段的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上,这已不是便民而是在扰民。有些地方由于集市的存在,公交线路不得不改道运行,给当地不少居民出行带来了不便。
  四辩@庄秋燕:当下市民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出门购物不仅交通方便,而且物品应有尽有。城区内大集作为历史遗留,已经光荣地完成了曾经物资交流的使命,早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城区内大集不但严重影响交通,破坏市容市貌,造成事实上的扰民,而且这种原始的购物方式与现代化都市发展格局格格不入,城区大集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

 精论 
  寻找一个平衡点
  @朱慧松:现在商贸业越来越发达,人们对大集的依赖性有所下降,但对于一些市民尤其是中老年人来说,对大集依旧是情有独钟。或许在他们看来,赶的不仅是集,还有一分温情、一种热闹,和那种民间传统商业活动所特有的味道。人们在购物的同时,也得到了精神上的充实。而且大集也为一些商户提供了谋生的渠道,从某个角度来说,大集还体现了一种传统文化。如果硬性取缔城区大集,不仅难以落到实处,还可能引发矛盾和纠纷。当然,大集对交通等方面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有关方面不妨在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划定一些疏导点,引导人们告别路边赶集,在传承传统和不影响人们正常出行和生活之间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点。
大泉城留住“小传统”
  @武海义:在商品市场极其发达的当下,城乡居民赶大集已不单纯是一种购物行动,而是一种享受传统商品文化的心灵满足。从这个层面看,所谓“影响交通”不应成为取缔城区大集的理由。大泉城固然需要充盈着珠光宝气的现代购物商场,但同样离不开类似八里洼这种集市,因为这里凝结着“下里巴人”的智慧、情感和价值,也更能体现出人们生存、生活的经验。城市的健康、均衡、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就是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相处,自由互动。物质的文明假如不能和精神意义上的文明水乳交融,纵然城市的外表再繁荣,也会缺少温度与内涵。大泉城需要“小传统”。
不妨改改赶集农历习惯
  @刘建国:之所以赶大集让人又爱又恨,关键就在于赶集日子以农历计算,比如,八里洼大集被定在农历三、八。如此习惯,意味着赶集会对市民造成不利影响。有时候,赶集日子可能是周末或者节假日,而有时可能是上班时间,正是市民出行高峰期。所以说,赶大集不该再以农历日期为准,可以定在周六、周日以及其他节假日,这样就不会给市民带来太多负面影响。

 建议 
  方便市民不能缩水
  @甘泉:城区大集摆摊者中不乏城市“夹心层”或弱势群体,对这部分靠大集摆摊养家糊口的摊主应多施援手,不嫌弃、不放弃,为他们寻找或辟出经营空间,这不仅是创城的初衷,也是创城的目的所在。片面追求城市管理上的整齐划一和“干净彻底”思维,动机虽是好的,但往往是以市民方便的缩水为代价。
一刀切要不得
  @徐可顺:大集对五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仍然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物质互换、便利的场所,许多老年人即使不买东西,也喜欢相约到大集上走走、逛逛、看看,图的就是那种古朴、原始的交换氛围及叫卖声;如果单从便于城市管理角度一刀取缔,恐怕会伤了这个年龄段老年人的心。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对影响市容市貌的摊位及经营行为进行必要的规范、引导,使其成为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一隅或组成部分,而不应该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惯性或模式。因为城市现代文明并不排斥原生态和古朴自然文明。
磨灭不掉的感情
  @刘曰章:随着经济发展及城区扩展,原先的大集基本被城区包裹,大集的持续存在成为目前唯一的还具有乡土原味的公共交易场所。虽然现在商品非常丰富,到处可买,但老百姓对大集的那一份特殊的感情难以磨灭,说白了就是愿意品尝直接从农村进城的果蔬的原始绿色味道。尽管现在的大集与城区的交通有冲突,但也并不是不可调和,适当迁移地点或缩小范围,只保留乡土特产的商铺,给予优惠措施经营,保证市民获得原汁原味的绿色农产品享受才是最重要的。

 打油诗 
加强管理是高招
  @马洪利

城区大集要取消,
附近居民最心焦,
因噎废食没必要,
加强管理是高招。

城区大集就是好,
周围群众很需要,
土特产品能买到,
便民市场不能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