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啊,我们去拍“第一高”
摄影爱好者镜头中创意无限
2014年12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赵梓彤:绿地映象
  张海铭:球中泉城第一高
  陈力(手机):济南至高,一手在握
  魏红:走,去绿地中心了!
     绿地摄影大赛引爆泉城拍照热潮,目前已收到作品百余幅,摄影发烧友、在校大学生、老年业余摄影爱好者都围着绿地拍不停。今天的优秀作品以趣味创意为主,手掌绿地、球观绿地、油画绿地、干脆走着去绿地拍个痛快!

  本报见习记者 王小蒙           
巍峨如泰山 一手全掌控
  来自山东协和学院的陈力是一名大二学生,学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在关注的齐鲁晚报微信中,他得知了绿地摄影大赛的消息,便翻出一张早前拍摄的照片投了上来。在这张照片里,陈力变身“托塔天王”,泉城第一高变成他手中的一只模型,随时都有将它拔地而起的冲动。
  这张摄于2013年5月的照片,是当时还在读大一的陈力与同学来万达广场游玩时拍摄的。“绿地中心从近处看很巍峨,像泰山一样,当时就产生了一种想把它掌控在手中的欲望。”说起拍照的缘起,发自内心的小触动给了他灵感。
  “虽然当时赶着坐公交,还是抽出空用手机拍了这么一张。”来自浙江温州的陈力见惯了城市的繁华,可与平时常见的四四方方的建筑不同,造型独特的绿地引起了他的兴趣,“毕竟是泉城第一高,造型又很酷。”
  陈力说,虽然当时拍照的手机被人偷走了,但图片由于及时上传到云端而被保留下来,“这张照片勾起我不少的回忆。”

球中观“第一高” 别有新体验
  把玻璃球放在相机三脚架上,端稳相机对焦到绿地,一幅“球中的美丽地标”就这样诞生了,“300米在咱泉城中算最高的了,普利街又是济南建国初期最繁华的地段,这样的景是一定不能错过的。”
  虽然1日的天比较冷,张老和几个摄影爱好者看到久违的晴天还是拎着相机就奔绿地来了。“大家曾聚在一起商量透过水滴拍绿地,不过我的设备达不到。就专门买了玻璃球带在身上,转来转去挑了好几个地点,终于把绿地都拍全了。这样拍对焦比较难,还得端稳了相机不能晃动。”土生土长的泉城人、72岁的张海铭为拍好绿地可是花了不少心思。
  张老从事摄影已经有五十年的岁月,从1961年的胶片机到如今的索尼a700,相机一直是他最亲密的伙伴。“年轻时就喜欢摄影,工作原因经常拍摄一些科普活动,一个胶卷能拍36张照片,多年下来胶卷就积攒了一大包。退休的时候交了三大本影像资料作为留存”。
  如今已退休的张老有更多的时间拍一些自己喜欢的风景,“每天都会带着相机出去拍一拍,像绿地更是来过无数次了。平时拍的都上传到了老干部之家论坛里,与人分享很快乐。”

“第一次拍这么高的建筑”
  赵梓彤的绿地中心印象看起来就像一副抽象的油画。300米高的绿地掩映在翠绿的枝叶之中,影影绰绰自然透露出一种朦胧之美。“看着网上流行的美女与绿植双重曝光的照片非常美,我就试着也拍了一下。”
  在山东师范大学上大四的赵梓彤在学校选修了摄影课,拍惯了校园风光的她还是第一次拍摄“这么高的建筑”。当天由老师带队出来拍“像子弹头一样”的建筑的她显得格外兴奋,“跑到绿地广场上,看到有不少绿色植物,用手机双重曝光拍了不少,摄影老师也说我这张拍得不错才上传了。”
  赵梓彤是在绿地摄影大赛启动当天来拍照的,与她同来的有班里30多名学生。虽然只有一小半人拿的是专业设备,大多数用手机的同学也不甘落后,“还有用传说中的锤子手机的,每个人都拍了好几十张。”

“绿地也是我的家”
  去年就曾参加过绿地摄影大赛并获一等奖的魏红与绿地颇为有缘。“我家就住在绿地·卢浮公馆,可以说对绿地比较有感情。”做汽车销售的魏红平时比较忙,并没有多少时间到处拍照,但一听说绿地有摄影大赛她还是兴冲冲地赶了过来,“没想到今年的照片又入围了。”
  拍照的当天虽然天比较冷,但魏红仍然带了三台相机围着绿地转了一下午。“挑了个仰拍的角度,加上两个女孩,既能表现出绿地的高,又能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
  魏红是在丈夫的感染下逐渐喜欢上摄影的。“丈夫在广告传媒公司做摄影已经十几年了,拍摄的人物和静景比较多,家里光专业相机就三台,在丈夫的影响下,后来我也慢慢地爱上了摄影。当天我俩是一起来的,他还登顶拍了不少。”
  “我当天没登顶拍有点可惜。”说起11月30日拍照那天,看着不少人排队登顶,她就围着楼体拍,“听说这几天不能登顶了,过些天有机会一定要上去拍一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