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高粱》里的缅裆裤说开去——
“土掉渣”服饰里的儒家智慧
2014年12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988年,当姜文饰演的余占鳌抬着花轿出镜时,脏兮兮的黑色缅裆裤是身上唯一的衣服。裤裆松松垮垮,一条黑布绳便是腰带,不少人看后窃窃私语:“这究竟是什么裤子竟有这么大的裤裆!”转眼到了2014年,朱亚文版的余占鳌不仅穿上了棉袄,腰带也从布条变成了粗厚的黑布腰带,唯一未变的就是松松垮垮的缅裆裤,只是干净了些。
  新版《红高粱》一火,缅裆裤也跟着火了,九儿同款网上卖到了上千元。不得不说,我们的祖先再一次引领了时尚。
本报记者 徐瀚云                                                 
  ●缅裆裤其实是不会裁合身裤裆
  《红高粱》里的缅裆裤,和如今的吊裆裤、拉裆裤虽然外观相似,实际上不是一回事。
  缅裆裤与山东的农耕文化是分不开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李杰介绍,山东是棉花主产区,纺织业发达,老百姓自己种棉、种麻,自己织布做衣服,只有有钱的地主、城里人才会买丝绸等材料做衣服。
  缅裆裤诞生的另一原因则让人哭笑不得。在受西裤影响之前,大多数中国老百姓不会裁剪裤裆,只是简单地将布片缝起来,所以很难做出合体的裤子。
  “‘缅裆裤’的说法非常形象,因为那时候的裤子非常肥,所以需要从边上挽过去,然后将腰部多余的部分向中间折过来,再用腰带扎紧。”李杰说,老百姓找来一块布料,中间剪开,再对起来缝好,一条裤子就算做成了。在西方服饰传入中国之前,我国的服装基本上以宽松、肥大的款式为主,西方服饰传入中国之后,我们的服饰设计里才渐渐有了修身、收腰等概念。
  关于缅裆裤,在济南的文献记载中有这样的描述“男子下身穿宽腰、宽裆、不分正反的挽腰长腿裤,用布扎腰带子系在腰上,女子出门则必须扎上百褶或者八褶的裙子。”青岛则有“下衣有单裤、棉裤和夹裤三类,裤腰都很肥大,女子下系长裙或肥裤”的记载。
  山东人有“山东大汉”这个响当当的名号,缅裆裤和其他服饰做得肥大,也和山东人的身材有关。1979年的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82名山东被调查者的平均身高为167.3厘米,明显高于南方省份。
  有专家学者对近代山东的裤子和裙装进行了统计分析,大裆裤是当时十分普及的下装,平均每三个女人就有一个身着大裆裤,这种普及率放到现在也是十分了不起的。而大裆裤还仅仅是清末下装流行榜的第二位,最流行的女式下装是马面裙,当时近一半女性的衣橱里都有马面裙。
  “衣服的功能性是第一位的,为了保暖和便于穿着,人们穿缅裆裤的时候会用布条绑腿,这样风就不会从裤管灌进来。此外,缅裆裤的裤腰非常高,能够护住腰部。从中医的角度看,腰、颈暖和了人就不怎么怕冷,不容易得病。保护腰部的这种观念在中国、日本等地的穿衣风格中得到体现,一些人会专门穿着护腰为腰部保暖。”李杰说。
●一片布缝成的衣服并不简单
  山东的传统服饰,不管是棉袄、长袍还是褂子、背心,都没有过肩和袖窿。更为神奇的是,这些衣服通常都是用一片布缝起来的,如果将它们展开,就可以完整地平铺在地上,形成一个“十”字。而现代人们穿的衣服,一般由多块布片缝制而成。
  “这和山东传统服饰采用的‘十字’结构裁剪方法有关,这是一种简单的二维平面式直线裁剪方法。”李杰拿起笔,寥寥数笔就在
  纸上画出一幅草图。他解释道,只需要将袖底缝和侧摆缝缝在一起,裁缝根据需要,将衣服做成对襟或者其他的样式,再缝上盘扣,一件最简单的单衣就算是做成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以前人们穿衣和现代人大有不同,不像现在有保暖衣、衬衣、羽绒服之分。近代山东人按照季节来穿衣,“夹”是春秋天穿的衣服,“单”是夏天穿的,冬天则穿“袄”。
  所谓“单”,就是指只有一层,没有表里之分的衣服;而“夹”则有两层,内里一般用比较柔软贴身或者吸汗的面料做成;“袄”则是在“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表里之间塞入棉花并用线缝好,用于御寒。
  济南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亓延多年来一直研究山东的服饰文化,在她看来,山东的服饰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山东的传统服饰大多数比较宽松,多为对称设计,采用了大量的下垂线条,使穿着之人在视觉上显得更加修长,人体的起伏隐没在衣服之下,人与衣服浑然一体。亓延认为,这与儒家思想强调的内省、静观、“天人合一”的理念不谋而合。
  “近代西方的衣服一般做得比较贴身。比如西装,最初是马车夫的服装,穿着舒适便于工作,后面有的开衩有的不开衩,而且片数很多,能够凸显人的肩膀轮廓和腰身曲线。”李杰说。
●“红蓝配”内含儒家色彩观
  除了款式,山东传统服装的颜色和刺绣纹样,也处处体现着儒家文化的影响,可谓每一处细节都有一段传承、一个故事。
  亓延介绍,山东传统服饰中,蓝色、绿色为上衣的主要色彩,下装则是红色的世界。红、黑、蓝、白在服装中大量使用,体现了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五行五色”色彩观。
  “在近代的山东农村,男人穿的衣服多为深色,黑色和蓝色居于主流地位,女性服饰则多为‘大红大绿’,这和城市里的穿衣习惯完全不同,城里人看了可能会觉得‘土’。”李杰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这种颜色选择,“试想一下,农村人口比较少,除了黄土就是农田、树林,农村姑娘如果穿着黑色、灰色等城市的流行色,非常不起眼,显然满足不了人们的感官需求;而在城市里,人口稠密,如果满大街都是非常鲜艳的颜色,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所以城里人更多地选择黑、灰等偏暗的颜色。”
  在服饰纹样上,亓延介绍,纹样多用棉线绣成,遍布服装的前襟、后背、袖片、襟边、领口等位置,题材十分广泛,有的绣着宗教吉祥纹,有的则是娇艳的花朵,有的是飞禽走兽,甚至还包含神话、戏曲元素。花、鸟、蝴蝶在组合纹样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绝大多数纹样中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和对穿着者的祝福。
  据介绍,山东的传统服饰不像西方的服饰层次较多,没有那么强的立体感,更多是强调平面格局和整体的完整性,故而看起来比较单调,纹样的存在则使得服饰看起来内容更加丰富,还被用来阐述理想、道义和人生哲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