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谷藏龙 洞天仙境
——东龙藏洞寻古
2014年12月12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东龙洞及天窗
龙洞内的一组造像
龙洞入口
远望四暨山
□翟伯成
东龙藏洞位于章丘官庄镇东南四暨山的半山腰,与周围的吕祖洞、牛栏洞、梯子洞、狼窝洞、老虎洞、劈缝洞、廓落洞形成了八洞景观,其中以龙藏洞最为著名。龙藏洞已成为济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当地的文化旅游胜地。
一、巧若天成,别有洞天
古时章丘有两处龙洞,一处位于县治(今绣惠)东南80里的四暨山,即东龙藏洞,一处位于县治西南60余里的彩石龙洞山,即“西龙洞”。清康熙三十年《章丘县志》载,“东龙洞在县东南八十里,高广如厦,深不可测,中有卧龙迹,旁有一石卓立如柱,俗呼系龙柱,石壁具神佛四十余躯,巧若天成”。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也记载:“天仓岭之东山,有龙堂洞高广如厦,深不可测,中有卧龙迹,旁有石卓立如柱,俗呼系龙柱,石壁镌佛像四十余,巧若天成。有雪蓑子题‘通天透地’四大字刻壁上,俗又谓之东龙洞。”
“龙洞熏风日日清”古时为章丘八景之一,是指“西龙洞”。西龙洞的“龙洞熏风”匾额是清康熙年间为彰扬当时著名的“章丘八景”所立。章丘八景源于明中期的章丘八景诗。清康熙三十年,章丘知县钟运泰编纂《章丘县志》,将上述八景图首次载录于县志。“龙洞熏风”匾的刻立早于康熙《章丘县志》16年,据此推断著名的“章丘八景”之名应该在清初即已定名并名冠全县。康熙十四年前后,又将八景之名请书法名家书丹后在原景地或刻匾额或立碑以彰示后人,故在龙洞券门的门楣之上镶嵌了此匾。有趣的是,到了乾隆十二年,在《章丘县志·卷一》记载的“龙洞熏风”却是现在的东龙藏洞,并绘图赋诗。
龙藏洞是一座天然的洞窟,阔约十余米,高约6米(最高和最宽处均约20米),进深50多米,洞内高广如厦。洞口上部又有一口,直径2米,曰“天窗”。阳光通过天窗可射入洞内。白昼艳阳朗照,穹隆通明。夜间皎月穿窗,满洞清辉,景观奇特。洞内西北角有一石床,俗名龙床,高3米,宽2米,长6米,上面布满石纹,图案似龙。龙床石壁上又有一洞,洞口狭窄,内有连环洞,深邃莫测。丰水季节,洞内有溪流,从龙床旁泻下,流向洞外峡谷。相传有八小龙兴风作浪,危及民间,玉皇大帝便将其囚禁于此。这龙不服约束,后施展神法,开天窗,潜入东海。洞壁由钟乳石构成,地上流水清冽,清凉沁骨,是一处绝好的避暑胜地。洞壁有石刻雕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洞口南壁有明嘉靖二十八年四月雪蓑题“通天透地”4个石刻大字,下刻“明嘉靖已酉岁四月雪蓑子苏州为中麓山人龙洞题”21个小字。笔势狂而不乱,神韵俱佳,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
二、龙洞曾为李开先的田产
历代文人墨客,多来此探幽揽胜。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六月既望,赋闲居家的李开先应好友杨尚卿之约,一行十人游览了东龙洞,之后作《龙藏洞赋》,文曰:“洞形兮鹤翔,洞名兮龙藏,睨而视之兮徒慕其空阔,既而穷之兮难尽其深长。仰面高兮如旋螺,俯身低兮如披塘,前通一窍兮如户,旁列削壁兮如房。不知潜龙兮何日乘云雷而雨四方,空遗此洞兮弃幽阻而隔穷荒。系龙桩兮卧龙床,始于何时兮名于兹方?”
到了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开先已63岁,又作《游龙藏洞记》,追记19年前(嘉靖二十四年)游龙洞事。文中曰:“予自龆年游庠序,即欲窃仁智之好,而轻仕进之心,将激清流以濯缨,蹑高冈而振响。境内山川,犹坐限未一经焉,如龙藏洞是已。岁乙巳,有东道主省祭杨尚卿,而弭三尹东涧、李上舍松泉为辅主焉,简招谢慎庵、陈泰峰二县尹,刘亭山、高柏亭二上舍,袁汝获、袁汝为二儒生,主客及予,共十人,于六月望日往游。洞去城七十里,暑热,即日不能至,宿于普济镇。次日早起,仓卒一饭,遂出镇。……当时离洞,月破黄昏,还镇则月可中庭,拂枕便睡。次日疾驰如城,俟再游则记之。因循十九年矣。忽闻兰川魏太守同署印州佐詹昆峰,为均地事,至其处,予又不能陪游,乃追忆旧游而为之记如此。此洞又已属予,托之守洞者,前此僧人明月,今则明悟。魏、詹两公,以山地硗确,鲜花粒,不起科,粮免征,则守者能久矣。记终,因并及之。已存告词,更以记作证,以防后之无知而混赖者。”(《闲居集》)据此,开先追忆游龙洞之事,非仅雅兴,实乃另有所用。此山当时属开先之田产,魏太守、詹州佐又特免科征,为防人赖产,官司无凭,故存告词,并以此记为证据。李开先被罢官后,广置田产,他在诗中曾提到“归来负郭田千亩”(《四时田间行乐》),据统计李开先田产有近万亩之多。
三、摩崖石刻解读
龙藏洞石壁上,遗存摩崖石刻数十处,按内容依次是:雪蓑题字、佛门传衣、华严经变、无量寿经变、大佛顶首楞严经变、观音普门经变(即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变)、关帝三圣。
一入龙藏洞,在洞口左壁、雕刻有佛像三十九尊,主尊有四,侍尊三十五,雕刻内容为佛门传衣故事。造像中,主尊为释加牟尼,站立须弥座上,拈花微笑,目光充满神情。其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这组造像的特点是佛像造型夸张、头、眉、眼和手的比例夸大突出,手臂特长,颇具唐代之前造像之风格。三十五尊协侍为佛教禅宗历代尊者,分三层布列,向征三世,颇具早期佛教汉化的造像特征。
雪薏题刻旁,有关公三圣。中间为关公,右手扶须,左持《春秋》,神态威严,其左刻捧印的关平,右为捧刀周仓,皆为武将装束。进入洞六七米,豁然宽广,四壁层层盘结而上形如穹窿,高处距地有二十多米,稍有音响,回音激荡。其穹顶如华盖、如宫殿,岩石累垂之间,刻有数处造像,非仰视不可观瞻,其中最精美莫过于位于洞壁顶上,距地十二米高之华严经变造像群。这组造像共十二尊,佛菩萨皆结跏跌坐,持手印、顶堆高髻、眉眼修长,神情恬静安宁,细腰宽背,体略前倾,姿态生动。衣纹简洁流畅,造型庄严,是典型的元代密宗佛教风格。
按其内容,这组造像表现的是华严经的内容,刻的是如来在华藏庄严世界海说法,佛弟子及菩萨们前来听经的情景。刻得最好的两尊是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和骑六牙神像的普贤菩萨。这组造像因其在高处,攀援困难,又有洞厦保护,未受到风雨侵蚀,虽经六七百年,均保持了原貌。在洞中段,右壁与左壁,距地一米多高的岩石上,是规模庞大的佛首楞严经变造像群,共有二十一人,气势恢宏。由于距地很低,触手可及,故遭破坏,很多造像多有残缺。
龙藏洞东壁最里面,是观世音菩萨造像,共三尊,中间为观世音菩萨,左龙女,右善财,距地约三米,为高浮雕观音在南海紫竹林讲经造型。这组像中观音的造型最优美,衣纹流畅,端庄秀丽,细腻传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章丘不可多得的石刻造像艺术精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