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唱响回汉一家亲
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稳健发展
2014年12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农历二、七是阳信县河流镇刘庙大杨村大集的日子,多年来,大集成了回汉两族的村民必到的盛会,而大集当天京剧协会的40多位回汉两族的群众都会聚在一起唱唱京剧、拉拉家常。而这只是阳信“回汉一家亲”的一个缩影。
  回汉两族群众成立京剧协会。
  阳信作为山东省少数民族工作重点县,共有14个少数民族,回族群众1.29万人,主要分布在3个乡镇15个少数民族村。“在阳信,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一切,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就必须把民族团结进步摆在突出位置。”该县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马福祥强调,要以扶持发展少数民族经济为切入点,以改善民生为突破口,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阳信少数民族经济、各项社会事业稳健发展。

1
“活牛抵押贷款”助力民族企业
  阳信广富畜产品有限公司鸿安肉牛养殖基地用150头肉牛作贷款抵押,从该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功贷款300万元。
  据了解,阳信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意见》,在政策上提供优惠条件,在资金、技术上进行帮扶。以阳信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例,不仅积极为当地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畜牧业增加信贷支持力度,还开展了全省第一个“活物抵押贷款”的创新担保方式,用肉牛作为抵押物发放贷款,有效解决了不少企业的担保问题。“感谢当地创新活物抵押模式,肉牛活体抵押为我们这些肉牛企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子。”阳信广富畜产品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丛萌萌介绍说,肉牛活体抵押贷款这一办法出台后,不仅解决了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其利息也相应给优惠了一个点。
  借助“全国畜牧百强县”这一金字招牌,阳信县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组建了全省第一家黄河犊牛繁育合作社,打造鲁北乃至全国最大的肉牛养殖、深加工基地,以民族经济发展助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现如今,已形成了从饲草种植、犊牛繁育、标准化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配送、餐饮、皮革深加工、牛骨牛血生物科技研发的完整绿色循环生产链,阳信肉牛产业成为当地富民强县的特色支柱产业、保持碧水蓝天的生态产业和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石产业。

  金融扶持助力少数民族企业。
2
“回族活雷锋”弘扬团结正能量
  关心回族教育事业的汉族教师菅新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回族活雷锋”杨广和,乐于助人,善行义举;“和谐主任”杨广富,带头致富,惠及群众;“民族团结的女使者”马桂芝,化解矛盾,心系回汉……
  近年来,阳信县以典型助推民族团结,广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菅新刚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以他的事迹为原型,编排了吕剧《梨花雨》,荣获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创作金奖;杨广和被授予“山东青年五四奖章”、“全国第七届中国百名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光荣地当选为北京奥运火炬手和全运会火炬手,2009年6月29日,以他为原型,编演了现代吕剧《杨广和》,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荣获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阳信县把每年10月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并与“三下乡”活动有机结合,使群众牢固树立起“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少数民族村、少数民族群众的能动作用,让群众在民族团结中唱主角,把民族团结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回族活雷锋”杨广和资助汉族患病女童。
3
“养牛联合体”致富回汉群众
  刘庙村位于阳信县河流镇,是该县少数民族最为聚居的村落,由10个小自然村组成。该村7000多口人,95%的村民从事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等相关产业。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刘庙村与汉民村群众和睦相处,团结奋进。
  当地回族群众一直有养殖肉牛的传统。经过几年的发展,刘庙村的肉牛产业逐渐步入正轨,亿利源、华胜、鸿安、鑫源等多家企业陆续注册并迅速扩大规模。由于厂家多、牛源足,客户的需求在这里基本都能得到满足,刘庙村在全国打通了市场,客户群也逐渐形成。这其中,由于需要劳动力较多,他们就主动吸收汉族群众就业,并趟出了一条“一方出钱、一方出力,一方养牛、一方运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产业化新路子。
  原来,回族群众将架子牛或牛犊赊养给汉族群众,然后放小收大、放瘦收肥,养大育肥后,再由回族群众进行收购。以鸿安肉牛养殖合作社、鲁北肉牛养殖合作社为代表的专业合作社运行良好,与其他小型加工厂、养殖场以及周边养殖户形成经济联合体。以刘庙为例,依托专业合作社,10个少数民族村和翟王镇魏家村等50多个汉民村形成“放小收大、订单养殖”的养牛联合体。目前,已有1万多户汉民家庭在刘庙赊养肉牛3万多头,户年均增加收入3000元;在少数民族企业务工的汉族群众达6000多人,工资性收入超亿元,实现了回汉群众团结共奔致富路的目标。

  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馆。
5
活动创建成就“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4
“民心工程”改善民计民生
  阳信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民族工作当做大局,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推进“自来水、柏油路、有线电视和医疗卫生”进村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各项“民心工程”。近年来,少数民族各项民生事业建设持续推进,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
  “有了自来水、柏油路和有线电视,医疗卫生和教育也越来越好,这些‘民心工程’我们都记在了心里。”刘庙村一村民表示。据了解,全县筹集2000万元为15个少数民族村新修了柏油路、通上自来水、安装有线电视,完善村卫生室,全县少数民族群众新农合参保率已达100%。完善了刘庙回民学校和温店镇海尔回民小学两个民族学校教学设施,加强了民族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民族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据统计,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巩固率、初中巩固率由2000年的80.6%、88.5%、72.5%分别提高到100%、99.5%、98%。通过这些举措,有效解决了少数民族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吃水难、看病难等问题。
  日前,该县还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全县最大的回民居住区——刘庙为基础编制了《伊斯兰风情小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致力于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近年来,阳信县委、县政府一直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该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取得的成就不断得到彰显和巩固,民族团结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
  阳信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馆位于县城梨园广场西南侧,展馆由图片展区和荣誉墙两部分组成,引入了现代化的声、光、电设备,视觉、听觉等感官冲击力进一步提升,达到最大限度的受教育效果。建馆两年来,参观学习的达到近1万多人次,展馆先后被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及省委统战部、省民委联合命名为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增强创建活动的实践特色,提高创建活动的感召力、亲合力和影响力,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单位、进学校、进村庄、进企业、进清真寺活动,使创建活动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2013年10月,温店镇被评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河流镇东杨村被评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县教体局被评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亘嘉皮革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企业、流坡坞镇中学被评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2013年12月,刘庙清真南寺被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表彰为第二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
  2009年9月,阳信县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当前,通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县上下呈现出政通人和、人心思进、团结和睦、和衷共济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