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城体育馆前,王广运介绍工程的施工情况,看着自己亲手建筑的体育馆,他有种无比的自豪感。
近日,聊城市有15人荣获“聊城市首席技师”称号,他们几乎代表了聊城最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水平。能在上万名技工中脱颖而出,每个人身上都有超出常人的付出和不为人知的辛酸。作为其中一员,35岁的王广运算得上年轻一辈,他成功的秘诀恐怕就在不离身的本和笔上。他说,他有个习惯,有问题绝不隔夜不睡觉也要弄明白。刻苦钻研是他最大的特点,这也使得他年纪轻轻就成为电焊技术的拔尖人才。
文/片 记者 刘云菲 通讯员 宁吉贵
一次焊接失误琢磨一夜想出办法
王广运从山东省机械工业学校毕业,21岁就开始接触焊接工作。当初选择专业时,他已考虑到未来的工作是个辛苦活,也正因为这,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都转业了,真正从事电焊专业的寥寥无几。王广运说:“我是农村的,能吃苦,就是喜欢,所以一直没放弃。”
王广运说,刚开始由于操作不熟练,电焊火花常会打到眼,流泪是常事儿。随着技术不断娴熟,他对自己要求也不断提高。在焊接量上年年领跑,“别人焊10米,我能焊13米,每年的量都比别人多30%。”不仅这样,他更喜欢在技术层面上下苦功。
王广运说,在一次焊接钢厂熔炼盖时,因为容器是环形钢管围成,焊接要求难度大,当用压力泵灌水检查焊接是否有缺陷时,发生多处漏水情况,漏水就证明有裂缝或细孔出现。这件事深深警醒了王广运,他下定决心解决技术难题,“环形装置容易造成压力集中,只有从焊接工艺上改良,才能解决,我那天一夜没睡,看了一些书,做了大量有关收缩量、焊接弧度上的计算,第二天找到解决方案,当时车间班长都惊讶了。”
王广运说,现在焊条在他手里就像一个玩具,他闭着眼睛也能焊接,对不同厚度钢板根据焊缝宽度、焊缝形状进行反变形施焊;电焊条加长法及变形法进行施焊等都能应运自如。
一年只春节休息除了工作就学习
从事电焊工作14年,王广运的工作地点就是在车间和工地上来回奔波。作为聊城本地人,记者搭乘他的车前往他工作单位时,他竟然对聊城路段名称还不熟悉。这缘于他平时工作之余根本不出门,一年中只春节才休息几天,其他时间除了工作就看书学习,一个本和笔是他随身必带的。“家里书柜满满四层全是电焊方面的书,几乎从没带家人出去玩过,不干活就在家琢磨这些技术,想想也觉得挺愧对家人。”
王广运工作在聊建集团现代建设有限公司。公司大楼正对厂房,厂房内存放了大量钢结构,工人们正在操作施工。比起宽敞明亮的室内办公室,工厂环境显得简陋艰苦。王广运说,他干一线焊工整整四年,最长时间工作一天10个小时,因电焊大多数时间都要保持一个姿势,不是站着,就是蹲着,有时在高空作业时,还有趴着。一天工作下来,腰疼得厉害,睡觉不能躺着,连刷个碗腰也受不了。“到了夏天更遭罪,现在大部分是钢构结构,夏天钢结构上面温度更高,不能坐到上面,烫屁股,只能垫上东西趴在上面,加上电焊,周围温度能达到50多度,经常就中暑。”
常翻看工作照为工作而自豪
说起工作的辛劳,王广运常一言带过,他更愿谈接手过的地标建筑。聊城体育馆、茌平体育馆、临清大剧院……这些平时里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宏伟地标建筑,正出自像王广运这样普通工人之手。他们用汗水浇筑了这个城市的美丽。
在茌平县文体中心体育馆钢结构工程中,王广运通过编制“焊接工艺评定报告”和焊接试验评定,圆满完成跨度108米的弦支穹顶和跨度204米的空间双曲巨型钢管拱工程的高难度焊接施工。在“聊城市体育馆工程”施工中,他通过焊接评定和采取新工艺施焊方法有效避免了焊接收缩变形和应力集中。“这个工程一共是三十多个电焊工人完成,最高点是40多米,工作时只有一个安全带吊着,我们就趴在上面焊接,焊点我都记不清了,大约也得有十多万个。”
由于现在大部分造型建筑都是钢结构,电焊工人常需高空作业,这也意味着危险处处都在。王广运说,他出门,家人最常说的话就是“注意安全”,刚上小学的孩子也常会跟他说:“爸爸,注意安全!”王广运说,正因为这样,他更要不断追求技术上的突破,每攻克一个难关,每保证一处工程质量,就会多份安全和保障。
王广运说,他回家在电脑边上喜欢翻看以前的工作照,更喜欢在亲自施工过的地标建筑边上走走看看,这让他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有一次老婆带着孩子来工地上找我,她对孩子说,这是你爸爸建的,我听了很激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