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不绝于耳保大气质量需扩大范围
2014年12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琳琅满目的烟花爆竹,让人眼花缭乱。(资料图) 本报记者 张晓科 摄
     本报记者 姬生辉 苏洪印 孟杰

  限放新规实施半月以来,城区燃放烟花爆竹的情况大大改善,市民纷纷点赞,也引发了对城乡结合部乃至农村地区限放的探讨。红白喜事燃放烟花爆竹,在这些地方一直是惯例,采访中市民建议,让村民们树立环保意识,同时推行烟花爆竹的替代庆祝方式,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场婚礼,烟花爆竹花了2000多元
  13日,任城区南张街道宋北村,一所崭新的两层农家院前,新婚的氛围还在。24岁的小伙宋振通刚结完婚,为了筹备婚礼,他提前一个月购买了婚宴上用的烟花爆竹。“16箱烟花,4挂一万响的鞭炮,还有两盘雷子。”宋振通说,光买烟花爆竹就花了2000多元,电动三轮车装得满满当当。
  记者了解到,婚礼上燃放烟花爆竹的方式也很讲究。购买的烟花,得在婚礼前找人给女方家送去一半,婚礼前一天晚上,宋振通家里张灯结彩,晚上8点8分炮仗声大作,五颜六色的烟花冲向夜空,响声一直持续了半个小时。而在同一时间,数公里外的未婚妻家中,烟花、鞭炮声也要同时响起。
  “就我个人来说,放不放都无所谓,还不如点实用的东西,但是还不能不放,就像是个潜规则。”宋振通笑着说,这是一种长久以来形成的习俗,人家结婚都放,如果你不放容易招来小气、吝啬的闲话。
  记者采访中发现,燃放烟花爆竹通常见诸于农村各种红白喜事。“像老人的寿宴,学生的升学宴,甚至买个新车回家,至少也得放上一挂鞭,不然不喜庆。”村民苏佳帅说。
  李营街道芦庙村40多岁的苏延才在村北侧的马路旁经营着一家饭店,主要接待村里的各类酒席。对于宴席中燃放烟花爆竹,他早已司空见惯。苏延才认为,虽然会造成噪音、环境污染,但延续多年的习俗已经养成,很难打破。
  “至少目前还没有一种新的庆祝方式能替代烟花爆竹,即便在农村实施相应的‘限放’规定,也很难推行。”任城区南张街道的一婚庆公司负责人孙先生坦言,出于攀比心理,想“退热”非常难。孙先生建议,如若在农村推行“限放”相关规定,需要政府在观念上做好引导,让更多的人树立健康环保意识,如此才有保证政策规定落实的可能性。
  “记得小时候,村里红白喜事很少燃放烟花爆竹,一般在村里装个大喇叭播放各种戏曲。”芦庙村村民苏延才认为,这种文化味道十足、也更加文明的庆典方式,可以广泛推广。前不久,邻村一个家境不错的亲戚结婚,婚礼上并没有燃放烟花爆竹,而是花费数千元请来了演艺团,唱歌、跳舞等节目,吸引很多人前来观礼。
树立环保意识 还需做好引导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