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由的农具纪念
2014年12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杨君

  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先民们为生计,在广袤土地上创造着农具。在胶东,诸如犁、耢、耙、耧、锄、镰、锨、镢、马拉的大车、人推的小车、风车子、纺线车、水车、轿子、辘轳、渔船、风匣、碾、磨、杈等等,这些最基本的农村劳动工具,应是跨入当代最后一批简陋的农具。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存于当下的这些农具越来越难寻了。
  可在莱州市区东关工商局宿舍楼一家庭“展馆”里,有近百种600多件的农具让你一览无余。这是年近七旬的由华盛老先生精心制做的农具模型,件件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老由说不能忘记前辈们用汗水浸渍的农具,它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把它做成模型,既能使自己享受充实、愉悦的退休生活,也可让人们了解过去的历史。
  由华盛16岁下学务农,学过木匠活,18岁入伍当兵15年,期间干过两年木工。34岁转业到莱州市工商局工作,八年前退休。闲暇的生活,使他难以忘怀在农村土地上劳作的经历和熟悉的农具,加之对木工活的掌握,便萌生制做农具模型的想法。说干就干,他把家中阳台当作坊,购来凿刀、铲刀、刻刀、铁锯、砂纸,自制了各式刨子、各式木锯、异型铲刀,搜集了木料,急三火四地忙活起来了。
  尽管老由熟悉农具又干过木工,但模型比照实物既要形似又要神似,做好这样的艺术细活并不容易。他要把模型缩小至原型的十几至几十分之一,可每件配件料木在整件中的比例尺寸极难掌握,要么长了要么短了,要么多了要么少了;加工,要么宽了要么窄了,要么厚了要么薄了。有时在3至5毫米见方的木料上开榫、凿卯、钻孔、雕花,不是废了料就是伤了手,带血作业是常事,他左手背上2厘米长的伤疤至今还清晰可辨。
  老由搜集材料不“贪大求洋”,信奉随遇而安。他或到集市上买,或到果园边上拾,也有朋友送的。材料种类有桃木、杏木、梨木、苹果木的等。因有的模型所需材料较小,他老伴用大锅烧火做饭拣出的小木头也派上了用场。对别人送的材料,老由不好意思白拿,就以模型相送,也算是以物易物“等价交换”。
  这两年,老由还把技艺拓展到古老的兵器及生肖模型上。他雕琢的青龙刀、方天戟、月牙禅、蛇矛枪、三角剑、烽火棒、红缨枪、扁剑、吴钩、长枪、镰、殳、钺、叉、斧、锤、鞭、棒十八种兵器,件件皆为一根木头制成,形象逼真,把玩有趣。他刚做时对有些兵器式样把握不准,就买兵器书籍查阅仿照,蛇矛枪则是他看电视上三国张飞的京剧戏定型的。“都说古代兵器十八种,有的兵器书上标有上百种,我会继续完善。”由华盛如是说。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具是传统农业的生产工具,农具承载着农耕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由华盛乐此不疲,把这种历史技艺浓缩于农具及其他,以模型再现,使人们欣赏模型艺术的同时,感悟前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水淋漓湿衣衫的艰辛劳作。凡看到模型的人们,无不赞叹由华盛是个有心人,为我们留住了历史,奉献了蕴含着丰富文化的艺术精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