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里铺街:一个巷名传千年
现为东昌府区历史最悠久的街巷名称
2014年12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东昌古城俯瞰图。 (聊城老照片 资料图)
  二十里铺街旧照。 (东昌府区政协文史研究员高文广供图)
     本报记者 凌文秀                
  古城区的老街巷大多与古城同龄,有600多年历史,多在古城形成后渐渐得名。但位于东昌古城西南隅的二十里铺街,街名的来历却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现为东昌府区历史最悠久的街巷名称。  
  二十里铺街的历史区域是安宅街以西,西白衣堂街以南,西城墙以东,南城墙以北。千年来,很多老居民的孝悌故事流传下来。 
古城三迁后,“庄”名变“街”名
  今年74岁的古城区老居民陈保荣回忆,二十里铺街是个片状居民区,其中主要有三条小巷。一条东起考院街与安宅街相交的丁字路口,西至城墙。这条小巷的路南,后来被划归考院街,路北仍沿用老名。在这条小巷的中段往北是另一条小巷,它弯弯曲曲通向西白衣堂街。还有一条狭窄的东西小巷,使前一条小巷与安宅街北段相通。二十里铺街西部,有一个水坑,人们称其为“西南坑”,因坑北原有一座白衣堂,故又称“白衣堂坑”。    东昌府区政协文史研究员高文广曾居住在白衣堂街,对于二十里铺街名的来历,他称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这条老街的前世今生也在他口中娓娓道来。  
  了解聊城历史的人都知道,聊城古城曾经三迁。一次是在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聊城县治由聊古庙迁至王城。在历经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于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城毁于洪水,县治南迁巢陵。此城仅存47年,于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同样毁于洪水,县治迁至孝武渡西,也就是现在的城址,也叫“今城”。二十里铺原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因距离原县城二十里而得名。今城在宋熙宁三年修筑土墙后,该庄被围入城内,从此“二十里铺庄”改成了“二十里铺街”,这个名字竟沿用千年未变,现为东昌府区历史最悠久的街巷名称。  
明末清初,李家兄弟乐慈善成典范
  明朝万历年间的二十里铺街上,西南隅这一带居住的人家非常稠密。其中有一户李姓人家,有兄弟两个,哥哥叫李应麟,弟弟叫李应凤。李应麟对父母非常孝顺,母亲病重时,他日夜守候,无微不至。母亲去世时,弟弟应凤还年幼,他对弟弟非常关爱、悉心教导。他对继母也像对生母一样孝敬、伺候。  
  勤俭发家后,李应麟对贫苦人施舍行善。大灾之年,他拿去全部积蓄跑到外地买来粮食,赈济灾民。他还曾对地方公益建筑捐资。  
  李应麟的事迹被巡按御史知道后,上报朝廷,授予尚义衣冠。地方上把他树立成道德典范,死后建有祠堂供人祭祀。  
  明末清初时期,在运河岸的北坝地段,有一座孝义祠,专门纪念李应麟。  
  再说弟弟李应凤,他跟哥哥应麟甘苦与共,使家业更为发达。他尊重兄长,做人做事也受哥哥影响,广做善事,周围人都叫他“善人”。地方上多次表彰他,他却说自己做得还不够。  
  清朝建立初,山东学使来东昌府考院主持院试时,听人们谈到李应凤的善行和义举后,向上级作了汇报。顺治二年(1645)三月,山东巡抚奏请朝廷后,奉圣旨对李应凤褒扬,并奖以匾额挂在他门上,赐以冠带,树为道德楷模。他去世后,被奉祀在东关旧米市街南首的“忠善祠”中。此祠直至清末民初依然存在。  

民国年间,向俊如讲义气还是慈善家
  千年老街流传着的仁善故事还有很多。高文广讲述了向家的故事,向家是这条街最东头居住百余年历史的老居民户。  
  民国年间,街最东头向俊如承接了二十里铺街乐善好施、崇仁尚义的传统。向俊如,又名向崇杰,是古楼东街福庆恒杂货店经理。他与著名革命烈士、生前担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的宋占一是盟兄弟,交情至深。  
  1928年1月,宋占一参加领导了阳谷坡里暴动。暴动失败后,为了躲避敌人追查,他曾秘密逃到向俊如家,受到向俊如的掩护和帮助,后来宋占一奔赴济南工作。后因叛徒出卖,宋占一被捕入狱。向俊如听说后,心急如焚,他多次去找宋占一的舅舅、任堂邑礼节区区长的张镇西,商讨设法营救,还不惧遭牵连而到济南探视宋占一。向俊如重情笃意的所作所为深受人们的好评。 
  不光对待朋友够义气,他还是个慈善家。1937年,聊城遭遇水灾,向俊如出资雇船从外地购粮,然后在城内放赈,饥民感激涕零。
古街换新颜,故事将一直持续下去
  在东昌府区政协编写《东昌府老街巷》的过程中,认识了曾在本街中段居住的老居民钟志华老人,老人不光讲述了众多老街上的故事,他本人也因为是街上一员而成为古街故事的一笔。钟志华老人退休前是东昌府区饮食服务公司的技术骨干,是聊城知名厨师。1956年公私合营时,他加入饮食总店,在楼西大街路南大众饭店跟随虞魁元、虞魁明等名厨学徒。经过勤学苦练,他对传统菜的烹饪技法操作自如,曾多次应邀参加一些重大活动中的宴席烹制工作。   岁月碾过,众多鲜活的人物和故事逝去,古街也换了新颜、新住户,过往故事只能在后人口中回忆过往。而无论以前还是今后,一户又一户、一代又一代的街上人家,书写着的家族故事和多彩人生都会一直持续下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