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关系中御气为场
2014年12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蒋硕 (婚姻心理咨询师、“青未了·心理咨询工作室”专家顾问团成员、新浪微博@Serena的时光教室)
  刚从技术骨干转型为管理人员的阿稻十分苦恼:面对团队总觉拘谨,一点大将风度也没有;带领项目组接洽客户时也缩手缩脚,一副“服务方”姿态,根本不可能占据主动驾驭谈判。别人评价阿稻“没有气场”,阿稻听说后忙买了本《气场修习术》来认真修习,却久久不见成果,转求咨询解惑。
  “我并不迷信那些畅销书,《秘密》、《正能量》什么的我都看过,和这本一样,既‘对’又‘没用’。怎么才能在自己身上起效呢?”阿稻问。
  呵呵,但愿畅销书作者们不介意。貌似高深的事儿,原理都简单,看看就明白了,但哪有什么“瞬间起效”的奇迹呢?所谓气场,仍是我们一直讨论的心理形象的外化,还是需要由内而外去梳理、建立。《气场修习术》也作出了解释:气场就是心理学定义中的“感觉”;放在人际关系中,又与“影响力”等同,即影响他人的能力、两人或多人和谐共处的能力;归结起来,气场本质就是人们给他人感觉和影响力的身心形态。
  所以,气场这东西和气质一样,是每人都有、时刻存在的。阿稻不是“没有气场”,只是他的气场类型与强度不足以适应当前职位而已。
  “类型?气场也分技术型和管理型吗?”阿稻一脸呆萌地问。
  这样说倒也未尝不可。但依据“畅销书”里的分法,气场是由两种指标结合而成的:一是“亲和力”,二是“压迫力”。人们彼此相处,就是各自气场的叠加较量,其中自然有“排斥”也有“吸引”。“吸引”越多,当然亲和力越强,但同时压迫力则被削弱,不利于形成威严、权威的形象;而“排斥”越多,亲和力当然越弱,却有助于维持界域感,为谋略、决策、管控等行为提供必要的心理空间。同时,气场有强有弱,压迫力与之成正比。强压迫的人具有领袖风范,容易影响他人、施行权力,但也会引起不快与逆反;弱压迫的人给人以相对安全的感觉,容易解除他人防范,但也难以影响他人。所以,“亲和力”与“压迫力”平衡,才是最理想的气场类型。
  “嗯,书里有这些,只是我不知该怎么做。”
  “先思考关系。”
  “关系?”
  对,人与人的关系。无论“亲和力”还是“压迫力”,施受双方都是人。阿稻之前做着独善其身的技术工作,与人交集较少,现做管理,人际联结大大增加,对气场的要求也随之变化。所以,阿稻首先应该做的,是重新思考一下身边的关系,以及自己在关系中拥有的资源、对关系发展的期望等。
  “比如,你认为团队为什么要追随你?是你的技术优势有利于把握趋势?还是你善于规划掌控全局?或者你有独特背景能给大家额外福利?又比如,你认为怎样才能争取到客户的合作?服务到位百依百顺?能言善辩说服他们?或者私下塞红包给好处?”
  阿稻推推眼镜,一时没有回答。当然,每人面对的关系不同,问题只是启发,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形成清晰认识与坚定态度,才能确定如何“亲和、”如何“压迫”、距离远近、用力强弱。我们可以把自身拥有的资源、环境等等作为“背景场”,同时充分了解人际关系中处于对方的“相对场”,在两个“场”间既寻求一致,又以优补劣,就会占据主动位置。 
  “是这样。”阿稻说,“这样一说,我在团队面前不用那么客气,我有专利,用这个领着他们赚钱,我是有话语权的,对不对?”
  “对,而且你和他们,也没必要像对技术伙伴那样亲密无间,暴露太多个人的东西。”
  “对客户,一致很重要,我们不是对立的,找到需求的‘缺口’就行了,对不对?”  “当然,‘缺口’就是‘入口’。”
  阿稻若有所思,虚无缥缈的“气”一旦变成关系这种实际的东西,就没那么难懂了。进一步建议他尝试几个有趣的“心理实验”:把自己和团队成员都想象成动物,寻找其中的“食物链”,以此总结个体优劣势与合作模式;把客户的情绪模拟成某种天气,用对应的天气驱逐谈判中的不良气氛;在他人不察觉时,与之进行不同距离、形式的交流,“测试”对方气场的强弱变化,作为自己的参考;把一个项目或事件用“地图”的方式描绘出来,用彩笔涂上自己气场能“罩住”的范围……这些,和关系的思考一样,书里没教,却可以随时运用,在提升气场的同时,让职业与生活的难题变成趣味题。技术男出身的阿稻对此兴致勃勃。至于书里教的“表层技术”,比如姿势、眼神、表情、声音、呼吸等等,若有兴趣,照书操练就是。我们当然不必迷信畅销书或任何东西,但持续的、由内而外的建设总是必要的,不仅仅为了适应生活,也为了适应理想中更强大的自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