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的世界猝不及防
2014年12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3月在西非出现的埃博拉疫情是2014年臭名昭著的“第一杀手”。全球各国与这场“有史以来最严重”埃博拉疫情的搏斗几乎贯穿了整个年度。
  1月22日,在乌克兰基辅,一名东正教牧师试图阻止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
  11月18日晚,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会见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的特使崔龙海。
   □本报记者 王昱                       
  在亚欧大陆两端,两场危机搅动着地区乃至国际格局的演变:朝鲜半岛局势经历着跌宕起伏的变化,朝韩相互示好与示强并存,围绕朝鲜半岛的中美韩日则在调整着原本扮演的角色;步步升级的乌克兰危机显然已经超越了欧洲范围,并已经对世界政治格局带来冲击,俄罗斯与西方重回对峙。与此同时,一些非传统安全威胁也集中爆发,比如首次走出非洲登陆欧美的埃博拉疫情,再比如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攻城略地的“伊斯兰国”。
  不同领域不同烈度的事件,构成了2014年变革的世界。对中国来说,对眼界日益开阔的中国人来说,怎样认识这个变革中的世界,随着世界的潮流而动,尤为重要。当远方的潮水声飘入你的耳畔,请不要问它为谁鸣,世界之潮正汹涌地扑向我们。

  乌克兰激变
  如果站在2014年初眺望,谁能想到乌克兰危机会在这一年发生如此惊人的突变。去年的这个时候,当仅有3000名示威者挥舞欧盟旗帜和标语开始聚集在基辅独立广场,抗议政府放弃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时,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过是一场乌克兰的内部之争。
  然而,2014年,我们看到乌克兰危机以惊人的速度完成孵化,成为2014年所有政治观察家们意料之外的“黑天鹅事件”:2月,乌克兰各派达成和解协议次日,反政府示威骤然升级,前总统亚努科维奇被迫出走俄罗斯;3月,克里米亚公投脱乌入俄;4月,乌东部战事爆发;到了7月,马航MH17航班在乌东部被击落。
  彼时,乌克兰危机只是国内亲俄与亲西方势力之间的内斗。然而,这场危机逐渐演变为美欧等西方国家与俄罗斯之间的新对决。这场一度被外界描述为“新冷战”的对决,充斥着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制裁与反制裁以及政治角力。
  几天前,俄罗斯财长宣布卢布危机结束,但由乌克兰危机引发的国际政治格局重构才刚刚开始。美国不得不将注意力重新投向欧洲,刚从债务危机中站起身来的欧洲,不得不强打精神与经济伙伴俄罗斯叫板;而在西方大门关闭后,俄罗斯不得不更倚重东方伙伴。乌克兰宛如一个支点,整个世界因它而转动。
  2014年末,普京发表年度国情咨文,指责西方国家企图以“新铁幕”围堵俄罗斯。的确,乌克兰危机不仅撕裂了乌克兰,也撕裂了欧洲。俄罗斯与西方对抗的结果尚难揭晓,但对力图恢复自身经济的俄罗斯和欧洲来说,这种对抗显然是个坏消息。
朝鲜半岛变局
  与乌克兰不同,同样处在地缘板块边缘的朝鲜半岛,是一道已经撕裂很久的伤痕。然而,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却让人捉摸不透——朝韩各自的“敌友”界限模糊了。
  2014年,朝韩双方互动频繁,重启离散家属团聚、以朝鲜军方“二号人物”黄炳誓为首的朝鲜高层代表团借亚运会闭幕之机突访韩国等。然而,互动多的同时龃龉也在增多,韩国团体散发反朝传单一例就打乱了黄炳誓访韩营造出的良好氛围,并导致商量好的朝韩高级别会谈泡汤。说到底,朝鲜半岛南北两方始终未能切实建立起互信。
  跳出朝鲜半岛放眼周边,域内各方正上演着一幕令人惊奇的政治洗牌:自2013年东北亚各国新领导人上台以来,中韩关系迅速升温,2014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韩,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在访朝之前访韩,在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上史无前例。同时,这是习近平上任以来首次专程访问一个国家,充分表明了中国对中韩关系的重视。11月中韩自贸谈判达成一致,两国关系再上新台阶。
  中韩关系升温同时,日朝迅速走近。在被两国视为外交难题的“绑架问题”上,日朝5月在瑞典达成协议,朝鲜承诺启动“全面”调查,日本则同意分阶段解除对朝单独制裁。
  在中韩、日朝不同寻常的互动背后,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提升,日韩这对美国传统盟友,就如何应对变局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韩国向中国靠拢,使得自冷战开始后形成的以中朝为一方、以美日韩联为另一方的政治划线逐渐模糊。整个朝鲜半岛为适应变局进行着外交调整。
  朝鲜半岛局势与乌克兰危机相比,变动的烈度和方向截然不同——乌克兰的分裂和内战,表面上虽然帮助俄罗斯收回了其对黑海的影响力,但长远看来,却让这个国家有可能重新跌入“冷战”的死循环中。而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动,博弈的结果却是冷战后形成的地区阵营划线出现松动。同样是区域大国崛起,中俄力量增强所带来的区域环境变化有着微妙的差异。
埃博拉之痛
  2014年可谓非洲经济发展的黄金年,这片曾经的“黑大陆”,正在被全球化的曙光照亮。然而,对正在全球资本的哺育下快速成长的非洲来说,埃博拉瘟疫的暴发,无异于飞来横祸。
  暴发于西非的埃博拉疫情,是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规模最大、最严重、最复杂的一次疫情,累计病例和死亡数字均超过以往总和。疫情的发展速度与蔓延广度令人咋舌,从3月世卫组织确诊首例病例开始,在短短半年时间内,病毒不但肆虐西非,更登陆欧美,截至12月2日,世卫组织的报告称,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马里、美国以及已结束疫情的尼日利亚、塞内加尔与西班牙累计出现埃博拉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17290例,其中6128人死亡。
  颇为讽刺的是,埃博拉疫情在非洲快速蔓延,正是全球化进程的“副产品”之一。全球化让世界变小,随着交通和贸易便利化,全世界的人流和物流交流十分频繁,同时人类活动大幅度逼近原本封闭和相对隔离的原始丛林地区。即使是经济长期落后的非洲,也不再孤寂和封闭。在那里,最吸引投资者的非自然资源莫属,而资源行业所处的环境系统,原本均处于自然状态,全球化的逼近让自然界大门洞开。人们在拥有财富的同时,也让各种原始状态的病毒和微生物走出丛林,流向世界,比如埃博拉病毒。
  从某种程度上说,每次疫情流行几乎都与人类交流手段的升级同步。蒙古帝国打通欧亚大陆,却带来了14至16世纪的鼠疫流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旧世界间的瘟疫来了个大交换。一战前的“全球化热潮”,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西班牙流感。遭遇新瘟疫,可谓人类全球化的“副产品”。人类与瘟疫的斗争,犹如一场“左右手互搏”,正考验着人类科技发展的均衡性。
ISIS启思录
  随着人类交流方式和途径升级,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一种新灾难正向我们走近——信息交流加快带来的“思想瘟疫”。
  2014年,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震惊了世界。人们惊叹于它在几个月内割据一方,更震惊于它残忍地虐杀人质。最让人看不懂的,是其成员中充斥着大量西方国家的“90后”。美国情报部门称,目前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共有约1.2万名外籍武装人员为ISIS效力,其中多数是青年人,主要来自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
  一个以恐怖手段反西方、反人类的组织,竟能从西方国家批量吸收成员,缘于ISIS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时代的交流便利。恐怖组织使用互联网不算新鲜事,但随着近年来“互联网2.0时代”来临,恐怖组织对互联网的利用发生质变。长期以来,恐怖组织通过互联网极端思想论坛或下载链接等方式散布信息,社交网络更多扮演“配角”。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状态。通过“推特”等社交媒体,ISIS能与支持者直接互动,接收和转发留言,扩大传播范围并提升传播速度。在ISIS内部,设有专人维护相关微博账号,并用多语种推送信息,向订阅用户发送点对点消息。ISIS曾通过网络向身在他国的支持者宣称,“如果无法到中东加入‘伊斯兰国’,那么就在本国发动袭击”。由于澳大利亚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打击ISIS的军事行动,招致ISIS的恐怖威胁。本月中旬,悉尼咖啡馆人质劫持事件就被怀疑与ISIS存在关联。
  美国情报机构逮捕了多名试图加入ISIS的美国公民,这些人都声称是在社交网络上看到ISIS的宣传信息。可以说,善用网络的ISIS所散播的极端信息,是一场流行于互联网的“瘟疫”。受其影响,原本分散在世界各地、孤立或潜在的极端分子,在恐怖组织构造的虚拟社群中走向极端。用这种方式做大的恐怖主义,是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尽管美国牵头开始了打击ISIS的军事行动,但枪炮无法消灭ISIS通过社交网络扩张的方式。这种方式随着ISIS做大,已成为其他极端组织效仿的对象,成为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阴暗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