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别只是凑热闹
2015年01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胡建明                       

  时下的朋友圈,吃喝玩乐是大家最热衷的话题,在这大话题里,健身又占据了不小的篇幅。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个话题亦升温到了极点。

走,活动活动去
  健身成为一些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就最近两年的事情,朋友间的相互联络,由“走,喝点去”变成了“走,活动活动去”。
  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跑步、游泳这六项运动成为城市居民的最爱。受潮流影响,一些企事业单位也都在”健身“上下了一番功夫。像位于泺源大街上的一家事业单位,在乔迁新址后,不再给职工准备“吸烟室”,而是专门给大家准备了一间活动室。这家单位的职工平时也都乐于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尤其是一些小伙子,经常大清早就跑到附近高校来场篮球比赛。
  在记者所处的小圈子内,亦有很多人会定时组织健身活动。济南媒体足球联队,每周至少会组织两场比赛。除此之外,羽毛球和篮球也是媒体人士比较喜欢的活动。现在,“有时间活动活动去”成为很多媒体人见面时聊得最频繁的话题。
  还有一部分媒体人士比较热衷于爬山和跑步。有些人不仅在跑步中找到了健身的乐趣,甚至还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像《体坛周报》驻济记者张远,自从2013年爱上了跑步后,不仅参加过北马、上马等国内马拉松赛事,而且还专门跑到希腊去跑过马拉松。现在的他,一天不跑步,就像少了点什么,“坚持跑下去,任何人都能从中找到乐趣的。”张远说。

健身跑跑出来的商机
  健身潮流的应运而起,让一些人从中看到了商机。近两年猛然兴起的马拉松赛事,就被很多人视为可以深挖的财富宝藏。
  马拉松中蕴含的财富从何而来呢?从影响力而来。在以前,马拉松算是冷门赛事,很少有人会去在意这项看起来枯燥无比的比赛。但从2013年起,马拉松突然就火了起来。
  到2014年,仅在中国田协注册可查的路跑赛事数量就达到了61场,其中包括34场马拉松、12场半程马拉松、3场超级马拉松以及12场十公里与趣味赛。这种病毒般的跑步热,正以一种非理性传销态势席卷整个中国社会。
  据一位从事马拉松比赛推广的专业人士透露,国内马拉松赛事第一梯队中,“北马”、“厦马”(厦门马拉松)、“上马”(上海马拉松)等无疑是影响力较大的。其中北马在2013年被评选为“中国十大最具品牌价值体育赛事”,其估值2.5亿元,与中超、中职篮和中网等传统比赛不分伯仲。
  厦门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厦马赛事期间(1月3日至6日),给厦门带来2.26亿元的营收。这块“金字招牌”,让厦马的品牌团队每年要接待20多个前来取经和学习的城市代表团。
  这些都是大商机,还有些小商机也让人眼馋。因为每一次马拉松比赛名额都是十分有限的,很多马拉松爱好者不能在第一时间报上名,于是,一些人发现了商机,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转让马拉松的参赛名额。其中,半程项目的名额加价几百元。此外,像卖矿泉水的、卖口罩的、卖跑步装备的、卖纪念品的,也都借比赛机会大赚一笔。

“双缺”成为大问题
  2014年10月份,《意见》的出台让健身爱好者看到了美好的前景。《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
  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这些还都是设想,现有的全民健身设施难以满足普通民众的健身需求。
  像山东省体育中心附近的一些免费的健身场所就已经算是不小了,即便是这样,一些到免费篮球场和足球场活动的市民,要想好好活动活动,都要等上半天。活动场地稀缺,已经成为制约全民健身发展的第一大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意见》要求,各地要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但这些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许多。
  制约全民健身发展还有一个因素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稀缺。截至今年7月,我国拥有147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这意味着平均每千人才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这样的数量肯定难以满足广大民众的健身指导需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