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仅两个好天,为留住“小清新”市民纷纷建言献策
昨天的蓝天如何能常驻淄博
2015年01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2日,淄博中心城区出现蓝天白云。  本报记者 王鸿哲 摄
   本报记者 刘晓 
  11日11时开始,淄博空气质量指数(AQI)降至100以下,达到良好等级。这是今年淄博出现的第二个良好天,也是今年空气最清新的一天。本报《市长,我想对你说》栏目开设首日,不少市民打来热线,表示期待蓝天白云能够常驻淄博,并为留住这样的好天儿建言献策。
市民心声: 蓝天已成了“稀缺品”
  “好长时间没见淄博有这么蓝的天了,希望蓝天不要成为稀缺品。空气质量差和企业违法排污有关,建议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市民张先生拨打本报两会热线说。
  不少市民建议继续加大刑责治污力度。“法律要落到实处,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形成威慑力。环保部门要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污染环境的企业加强处理和处罚!”市民王先生建议说。
  “听说今年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对环境违法的处罚更严厉了,情节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责任人会被拘留。这对违法排污企业肯定能形成更强大的震慑。其实罚钱都是小问题,有些工厂被处罚了之后仍然该怎么生产还是怎么生产。而刑责处罚就不一样了,是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市民刘先生拨打本报热线时希望淄博进一步铁腕治污,对环境污染零容忍,让好天多起来。
建议一: 增加公交线路,方便市民换乘
  不少市民建议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整个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应该加快发展,让市民有绿色出行的环境;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不至于主城区车辆走走停停,增加污染。”谭女士说。市民孙女士也说:“希望增加公交线路,方便市民换乘,让市民乘坐公交车更便捷。”
  淄博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显的尤为重要。不少拨打本报热线的市民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淄博来说迫在眉睫。
  “现在一些地方,还是以高耗能高污染的化工、火电、陶瓷、耐火材料等产业为主,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而作为淄博来说,旅游和文化产业是很有优势的,可以转变一下思路,加强这方面的发展。”市民谭女士建议。

建议二: 坚决关停污染企业,要舍得“割肉”
  对污染企业要坚决关停,是很多市民的心声。市民王先生拨打本报两会热线说:“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政府得舍得‘割肉’,对污染企业坚决关停。从源头减少污染。”
  目前,一些“土小企业”仍然存在,这类企业污染重、规模小、使用土方法生产,分布比较隐蔽,大大加大了查处难度。“像淄川、博山等的一些山沟沟里,就应该建一些监测设备来加强监管,一些农村也是重灾区,应该重点监管。”淄川市民路女士建议。
  “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非常关键,明确了解空气质量状况,才能制定更合适的治理措施。”去年淄博市两会时,市政协委员徐向阳曾建议。
  而在空气质量发布体系和预警机制方面,市民也有自己的看法。淄博已经出台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去年就启动过多次重污染天应急响应。“但启动响应的时候,有些市民不知道。”李先生说。
  李先生建议:“是否可以提供实时的监测数据,让市民通过手机、电脑第一时间了解到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及时做好防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