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石屋,沧桑味浓
2015年01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林红宾
 
  后寨村位于栖霞市之西北隅,西接龙口,东毗蓬莱,其后面有一座小石山,曰三县顶,意为一脚踏三县之地。
  明万历年间,有几户杨姓人家从登州府杨家营迁徙而来,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几经繁衍,现有220户,600多号人丁,绝大多数村民姓杨。  
  这里民风淳厚,古道热肠,较之山外,迥然不同。尤其有些风俗,不受世俗影响,经久不衰,古色古香,人情味足,常被外人所称道,这对于当今时代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大有裨益。
  后寨村地处北崮与南崮西麓的山洼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甚为闭塞,历来被兵家所看重。据传说,当年唐太宗御驾东征来过这里,在附近留下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地名,尤其在北崮遗迹颇多,故有民谣:“北崮顶,十大景,龙墩棋盘插旗顶,石镯沟,七眼井,钦马湾,运粮道,东西校场梯子磴。”此举虽说不是正传,但却多见于野史,《隋唐演义》尽述这段传奇。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此这般,务必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后寨人抬脚就上山,遍地是石头。先民看好了这处山川灵秀,建村造屋时,自然就地取材,掌钎抡锤打炮眼、放石炮,持錾舞锤镩石块、凿石条、劈石板……可谓在石头上做足了文章。
  后寨村现有石屋79座240间,大多有七八十年之久,有的甚至多达百年。这些石屋全是由清一色的花岗岩砌成。錾墙所用的块石经过精镩细琢,四角规齐,上平下平,逐层垒成,“腰线”则用石条紧锁,屋檐用页岩探出。有的块石以锅铁作垫,使其坚固耐久。小河以南,有14座石屋依山搭建,因场地狭窄,只好走北门,由“过道”入院进屋。小河以北有石屋65处,为了行走便捷,留有两个“串堂过道”,连串4座石屋,从前街直达后街。“过道”上面又建石屋,可住人,可堆物,惜地如金,设计奇巧。村中有碾屋,石碾从古至今,常碾不辍,磨着悠悠岁月。只是石磨石臼弃而不用,却蕴藏着对往昔的记忆。纵观后寨石屋,沿河而建,或成簇,或成片,别有情趣,极富沧桑。
  抗日战争时期,许世友将军率领子弟兵在这里开创了艾崮山区革命根据地,兵工厂、被服厂、渤海银行就驻在后寨村,村民为了腾房子给子弟兵,甘愿到野外挖洞而住。日寇先后5次偷袭后寨村,将房屋烧成废墟,有5名村民被活活烧死。抚今追昔,钩沉稽往,峥嵘岁月,历历在目。
  当年从后寨村奉命迁走的兵工厂,早已发展壮大,现已更名为山东特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厂址在淄博。该公司不忘当年军民鱼水情深,于2011年11月,特地派人来后寨村慰问,并在兵工厂原址竖起军旗状的石碑,上刻碑文,记述着那段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
  这些传奇被村民当作口头文学代代传承,以致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