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大红蜡,百年手艺成绝响
生意日渐萧条,胶州“制蜡村”蜡人剩独苗
2015年01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启友正在悬挂制作好的蜡烛。
     “归来未放笙歌散,画缄门开蜡烛红。”白居易笔下的红烛美景已日渐稀少。在有着150年制蜡历史的胶州市丰隆屯村,大红蜡销路越来越差,村里仅存的蜡人刘启友已干了30余年,制蜡手艺后继无人,几近失传。
文/片 本报记者 刘震
牛油作原料,大红蜡不淌油
  日前,记者来到有着150年制蜡历史的胶州市丰隆屯村。
  走进刘启友的制蜡作坊,一股浓浓的“年味”扑鼻而来,“这是牛油的味道。”刘启友说,只有用牛油做的大红蜡才是最纯正的,点燃后从来不会“淌油”。
  在作坊一角,有一个车轮一样的架子,上面挂满了还没上色的蜡烛,很像刚灌好的香肠。刘启友的弟媳妇正在那里“蘸”蜡,“这些蜡烛,小的要蘸六次,大的要蘸十五次。”刘启友介绍,大红蜡都是这样一次次“蘸”出来的。
  蘸蜡的解女士说,他们平均每天需要制200多对蜡烛,一天得蘸蜡5000次左右,如果没有耐心,根本做不好大红蜡烛。“这个活比较累,整天跟牛油打交道,熏得满身是味。”刘启友说,浑身油渍,感觉灰头土脸的,所以以前很多制蜡的乡亲现在都不做了。
生意渐萧条,做蜡人仅剩一家
  从十七八岁开始,刘启友跟着长辈学习制蜡,到现在已经超过30年。当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制蜡,前几年还有三家,但今年只剩一户了。制蜡人中,数他最年轻,也已经47岁了。
  “我们村的制蜡历史少说也得150多年了。”刘启友说,家中的制蜡手艺传到他是第五代,现在制蜡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成品蜡的价格上不去,近几年销量一直不见涨,而且又脏又累,所以干的人越来越少了。他之所以坚持,除了多少能赚点钱,再就是30多年来已熟悉了这种感觉,改不了了。
  刘启友说,传统红蜡烟比较大,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用,有的买石蜡,有的甚至用起了电蜡烛,但在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眼中,大红蜡是过年的必需品。“现在农村赶大集要是我不去,会有很多老人来村里打听,因为十里八乡的人也都习惯用他的蜡了,手艺还真丢不得。”刘启友说,他曾想用机器制蜡,创新一下蜡烛制作工艺,但因资金短缺,加上知识面比较窄,一直没有很大突破。
16道工序做出传统手工大红蜡
  要想制成一对大红蜡,16道工序缺一不可。
  蘸蜡是一道基本工序。要想制出好蜡烛,需从选苇子开始,选苇子大有讲究,必须要找硬的、直的,要不没法制成蜡烛,选完苇子开始去皮,再将苇子捋直。如果苇子弯了,制出的蜡烛也是弯的,用着不吉利。
  选完苇子就要在牛油上下功夫,稀了蘸不上,稠了就结块,熬制牛油必须恰到火候。这些最基础的做好后,开始给苇子缠绵花,俗话叫“擀芯子”,接着一遍遍蘸牛油,还有平头、上色、写金字等,总共16道工序。只有这16道工序全部用心做好,才能制出一对好蜡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