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他,病就好像好了一半
金乡温氏中医靠口碑赢得众多患者赞誉
2015年01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传承人温良(左一)在领取中医世家牌匾。本报记者 李倩 摄
     本报记者 李倩

  为了不让患者白跑一趟,温良看完病人就去食堂吃饭。中午12点钟,由妹妹温淑华过来值班。“急病人之所急,让患者少花钱看好病,不花钱也治病。”是温氏一家的行医准则。在金乡,谁家里的孩子、妇女、老人身体不好,都想找温大夫号号脉、开个方,见到他病也似乎好了一半。温氏中医始于清光绪6年,世代在金乡行医逾百年,目前已传承五代,病人口口相传,温氏一家在鲁西南地区享有很高声望。
  济宁金乡温氏中医世家:
  1876年开设长生堂于金乡县城关西大隅首北路,创始人温守箴擅长内科、妇科,1926年后衰落,分解成东长生堂、西长生堂和北长生堂。现传承五代,长子苞九、次子洪九分别传温行笃、行志,传承人温良、温旭、温伟民等分别在金乡县中医院、东城社区服务中心执业行医。
靠口碑吸引来外地患者
  金乡县中医院中医科一间面积不大的诊室内,没有悬挂任何匾牌和锦旗,却挤满了一屋候诊的患者。
  84岁的温行笃与儿子温良、女儿温淑华、温淑英共处一室,分别为患者诊治。他们各自聆听患者的病症,治病的同时还宽慰患者。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这其中有不少操着不同口音的外地人。“温大夫,我们是坐飞机从西藏林芝来的。”在候诊的人群中,60多岁的张大妈口音有些特别。因为儿媳妇刚怀孕,有些先兆流产的症状,一家人十分着急。
  “我老家是菏泽的,以前找您看过病。这次孩子不好,还得找您看……”询问了情况,温行笃开了一个方,并嘱咐不用让孩子来回折腾跑,“我把电话写上面,有什么情况可以直接打电话,开好的药4天就能寄到。”
  “家是哪的,咋来的……”为了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温行笃老人一边询问患者情况,一边听诊脉象,态度和蔼可亲。“俺家是成武的,一早坐车来的。上次喝了您开的药,第二天就见轻了。”28岁的吴燕青说完自己的病情,老人听完脉象后,看完化验单,直接为她开方。老人写字、看诊断书都也不需要带老花镜,思维敏捷,精神矍铄。
  每天,在这间诊室里挤满了操着不同口音的外地患者,其中最远的来自东北、西藏,更多的则来自周边的菏泽、滕州、微山等鲁西南的患者。没有做过任何宣传,靠着口碑,每天慕名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
看见患者说啥都不嫌累
  15日上午11点55分,一位中年女性到诊室看了一眼,赶紧到大厅挂号,这时诊室里还有近10位患者。
  对于这样的情况,门口分诊台的护士已习以为常,“很多患者都是抽中午下班的空过来看看,温医生很耐心,总是坚持看完才走,中午吃饭常常要一两点钟。”
  温行笃说,医生就是这样的职业,患者大老远来了,不能让他们白跑一趟。
  因为怀孕害口,25岁的楠楠找温行笃开了几服药,加起来花了不过50元。“这个药添两碗半水,开火熬20分钟。喝的时候别一口喝下去,先喝几口,小口慢慢喝。”
  60余年的从医生涯,温行笃一家对患者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为了工作,温行笃和儿子、女儿,除了每年春节休息一天,平常几乎从来没有休息过。他说,医生就是这样,看见患者,说啥也不嫌累。
  “辛勤耕耘六十载,一代名医不言骄。”这是金乡县中医院院长李玉保对温行笃的评价。作为当地的名老中医,不少医院院长都曾伸出橄榄枝,都被他婉言谢绝。“温老先生对医院有贡献,却从没给医院提过要求,就连平常老人家到济宁也是自己来回坐车。”李玉保说,温老先生年事已高,我们多次提出给他找个保姆,照顾他的生活;劝他趁跑得动,多出去转转,都被他谢绝了,他心里放不下的还是那些病人。
一脉三支造福鲁西南患者
  温氏中医世家分别在金乡县中医院、东城社区服务中心执业行医。
  在金乡县中医院中医科坐诊的温行笃,虽然84岁了,依然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思维清晰,在手写处方时也不用带老花镜。
  他说,自己经历过很多动荡,对患者有特殊感情,只要身体允许,会一直坚持坐诊。儿子温良、女儿温淑华、温淑英的成长,也让他倍感欣慰。 
  “受家庭熏陶,孩子也自幼学习中医,如今温良还获评‘心目中的济宁十大名中医’,两个女儿也很擅长看妇科、儿科疾病……”
  虽然同处一个诊室,两代人已形成了一种默契,温良擅长内科肝胆胃等疾病,女儿擅长妇科、儿科,而患者也有序地分诊。“他们都有自己的专长,很多患者找他们看过的,觉得效果很好,都不再找我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