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输出办学理念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城里教师到乡镇小学任教
2015年01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朱光清正在上音乐课。
  课间,学生满在操场上跳绳。
  高长悦正在上书法课。
     本报记者 汪泷 
通讯员 王愿生

  如今,在邹城的部分乡镇小学里,四大教育集团正成为家长们热聊的话题。通过市直优质学校输出办学理念、管理方式、优秀教师等,不断缩小着邹城的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地满足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
城郊小学的音乐课有了模样
  “听那叮铃铃的下课铃声,送来10分钟,来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轻松轻松,让我们那疲劳的眼睛看一看蓝天,让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欢快的歌声,清脆的拍子,1月6日下午,在邹城市第一实验小学兴隆校区四楼的多媒体教室里,台上的孩子们跟着音乐教师朱光清唱着歌,台下的家长们禁不住跟着音乐轻轻地拍手合着。
  这是兴隆校区举办的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对于地处邹城城区南部城乡结合部的家长们而言,“头回知道孩子们唱歌也能唱得这么开心。”其中一位家长如是说。
  讲台上正在讲示范课的音乐教师朱光清,此前是邹城市第一实验小学的骨干音乐教师,她的这系列互动性很强的授课形式,此前不仅是兴隆校区家长们所闻所未闻的,就是学生们也很陌生。
  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纷纷来到操场上,在体育教师的组织下参与体育活动。兴隆校区校长高长悦说,这个校区的孩子们毽子踢得都不错,老师们正努力培养孩子们,把踢毽子作为学校的一个代表性项目。
  在操场一边,家长们看得津津有味,有的甚至凑上前和孩子们一起踢毽子。四年级的学生家长李女士介绍,这学期,学校第一次有了体育课,孩子对体育运动的热爱明显比过去增加了。
  一下午的家长开放日,家长们对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了一次最直观的了解。一位家长肯定地说:“孩子以前的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都是‘得过且过’,现在有了交流过来的专职教师,我们就放心了。”
4个校区都养得白白胖胖的
  这些为兴隆校区的孩子们带来原汁原味的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的教师,之前都是邹城市第一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邹城一实小”)的骨干教师,他们能把好的教学形式带到兴隆校区来,得益于邹城市实施的集团化办学模式,通过整合部分学校,以一所城区名校为龙头,多所乡镇学校、幼儿园共同组建教育集团。
  “邹城一实小教育集团内,包括以前的兴隆小学、兴隆幼儿园以及九里小学,如今他们都已改成实小的校区。”邹城一实小校长庄建华说,教育集团成立后,他就从学校精心选派了4名干部和9名骨干教师来到兴隆校区。
  此前,兴隆校区因为师资力量有限,学生们的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都是由其他教师兼职代理,虽然课程表上标着有这些课,但有时开不起来。所以当这9名骨干教师过来之后,兴隆校区第一次开全了所有课程。
  庄建华精心调配好人力资源后,兴隆校区的软件实力迈了一个台阶,但硬件实力的改善也是他要克服的。“新铺设的塑胶场地,幼儿园前的滑梯,这些都是我们一实小先后投入70多万元购置的。”庄建华说,在一实小本部尚且有欠账百余万元的情况下,相继完善了兴隆校区的相关硬件设施,50多万元的相关费用已经结清。
  与此同时,庄建华为兴隆校区制定了传统文化特色主题,不仅校门口用红色大理石铺设了“千字文”,教授孩子们每天诵读。派过来担任校长的高长悦,凭借着自己的书法爱好,给校区的孩子们开设了书法课。
   这一切投入,都旨在让一实小教育集团内的4个校区(本部、本部幼儿园、兴隆校区、九里校区)实现管理同步、资源共享。用庄建华的话说就是:“我要让4个校区像我的4个孩子一样,都养得白白胖胖的。”
提升教育质量 “择校热”降温
  如今取得的这些成效,则都源于《邹城市城区小学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邹城市成立了4个教育集团,分别是第一实验小学、匡衡路小学、第二实验小学、兖矿第二小学四大教育集团。
  邹城市借鉴济南等地的成功经验,实施名校带动战略,推行集团化办学模式,通过市直优质学校输出学校品牌、办学理念、管理方式、优秀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用好、用足、用活优质资源,逐步缩小校际办学差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地满足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
  庄建华介绍,教育集团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公司,而是以一所优质学校为龙头,将数个学校联系在一起,构成优质教育一体化办学的学校联盟。在运行机制上,坚持“优化整合、以强带弱、管理同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因地而异、因校而异,灵活科学采取紧密型、协作型或混合型的组建模式,避免“一刀切”。
  教育集团建立后,邹城市采取“一套班子、多个校区、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运作方式,打破校际间的封闭僵化模式,实行人事管理、经费管理、教学管理、资源配置、考核奖惩“五统一”管理模式,把名校先进办学理念、高效管理模式、优质师资力量直接输送到弱校,短时间内就改变了落后面貌,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发生了“裂变效应”。
  通过近半年教育集团的整合、发展,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了“择校热”、“大班额”等城区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改变了街道小学教育资源利用率低,“散、小、弱、差”等现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