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和园区一个都不少
2015年01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袁桥社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典型,曾在2014年7月份被作为李克强总理视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地点之一。               本报记者 马志勇 摄
     日前,中央编办、财政部等11部委下发《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确定德州入围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社区为园区腾出了土地,园区则为社区提供了产业支撑。社区和园区,并非一步之遥,而是一个都不能少。目前这种两区同建模式,在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德州焕发出勃勃生机。
老农民的智慧
  在宁津县柴胡店镇东崔村,硕大的蔬菜大棚,检测、计量、装卸和仓储一应俱全的交易市场以及忙碌的菜农,成为这里最突出的风景线。
  2005年被中国市场指导委员会授予“竞争力百强市场”的这里,总会在介绍德州两区同建的建设情况时被提及——两区同建源于2007年东崔村等5个村的农民自发的实验。
  如今正在山东卫视热播剧《老农民》,成为该村村民时下热议的话题。十几年前,一如《老农民》里的村民一样,在吃上饭之后,琢磨起如何发家致富。
  土质、气候等方面些许优势,让原本只有460多人的小村抓住,开始扩建蔬菜大棚,办蔬菜批发市场,修柏油路,开发外地蔬菜客户,东崔村很快致富。
  这让周围四个村庄十分羡慕,主动要求与东崔村合并。五个村庄合并之后,形成了2600多人口的大社区,同时共同发展蔬菜大棚和批发市场。第二年,这个社区人均增收2000多元,村行政开支由原来的11万元降到了4万元。
  村民崔长峰说,农民入股建市场,把外来菜贩吸引到家门口的市场里交易,然后按股份从市场交易管理费中抽成……如今的东崔村,大大小小的饭店、超市鳞次栉比,外来贩菜的客商和打工者络绎不绝。
  东崔的自发模式,尽管被后来者很快超越,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社区,这里总会被提及。“农民有农民的智慧,不过那也是顺势而为的结果。”崔长峰感慨。
  据宁津县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崔只是个序曲,以杜集镇常洼社区常洼村为例,829位村民就地住进楼房,比东崔更彻底。后来者居上的例子,还有很多。对两区同建,宁津的思路就是,让社区有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有产业园区,让社区居民能就近创业就业。
  相辅相成的同建,要征得95%以上农民的签字,这种源于农民智慧的辩证式“同建”,也成为整个德州市两区同建的最早实验。

地没了钱从哪来
  1月15日,65岁的邱振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话条理清晰,言语中透露着一股子豪迈劲儿。
  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袁桥社区居民眼中,跟国家总理谈过话的邱振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2014年7月24日,李克强总理来到袁桥社区考察,同邱振生等居民聊家常。李克强曾至少两次就德州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作出重要批示。
  在没上楼之前,邱振生有七八间平房,除了种地收入,就主要靠种梨树、苹果树的收成了。
  从1978年到2008年,种棉花、种果树的日子持续了30年,他家所在的袁桥村,从陵县划给了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今连陵县也已撤县设区,变成陵城区。
  2009年,邱振生家150多棵果树被砍掉,2010年开始村里开始盖起高楼,2011年他分到三套楼房。他成为社区保安员,66岁的老伴成为社区保洁员,两人加起来月收入近2000元。
  就地转身上楼,在窗明几净的楼房里,学校、卫生院、广场、集贸市场等城市色彩,慢慢涂进邱振生的生活。
  每到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村里老人都发钱,今年元旦之后,每个75岁老人每月发100元补助,让邱振生看到村集体经济开始反哺村民的曙光。
  袁桥社区书记宿士利介绍,这些钱来源于沿街门市、集贸市场租金的回收,属于村集体收入的一部分。其实,通过土地流转,袁桥镇已经引进规模以上企业有40多家,中小企业有200多家,土地资源的腾挪和集约化利用,是村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起初,袁桥社区3000多户6000多人住进楼房,社区的建设资金是通过BT模式解决的,投资建设单位拿到的也不是钱,而是政府划给一块可供商业开发的土地。
  而德州“两区同建”的资金主要来自政策性资金(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等)、统筹性资金(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所产生的土地收益)、社会性资金(社会力量和企业投资)等,其中主要是统筹性资金。
新型样本新在哪
  日前,中央编办、财政部等11部委下发《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德州入围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德州“两区同建”为中国城镇化转型提供了范例,根据方案,德州的试点目标是,到2020年,常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0%、47%,完成30万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50万农村居民点居民享受基本均质的公共服务。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德州何以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样本?
  据介绍,德州市有农村人口403万人,占全市的70%。全市行政村多达8319个,500人以下的村占到57%,人口最少的村仅有29人。通过两区同建,2009年底,村庄减少60%。
  以陵城区为例,目前全区13个乡镇(街区)全部完成了规划修编,已开工建设20个农村新型社区,已投资27.9亿元,建设楼房20348套,建设面积251万平方米,省市验收土地指标1889亩。同步建设产业园区45个。
  对此,陵城区农办主任李宪军深有感触,如此大面积大规模的两区同建都是需要农民签字的,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相辅相成,少了哪一个都不行。
  德州市农工办督查科李永强告诉记者,数量的积累之后,在质量上取得了量变,印证了德州市新型城镇化的生命力。德州只是让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了生产力。
  据统计,“两区同建”撬动了德州市新一轮经济增长。地区总产值连续4年(2009至2012)保持了近12%左右的高速、持续增长;近3年的财政总收入保持了20%以上的高增长;与此同时,市民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由2009年的2.6:1缩小为2012年的2.3:1。
  在《通知》试点规划中,德州力争在2017年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202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成为市民 早已成必然
  30多岁的王鹏有一副好身板,还有一身好手艺,农闲时他会到各处的工地上揽活干。一年下来,加上农田里的收成,能挣十来万元。
  去年开始,王鹏户口所在的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果园村,将他的养老保险缴费额度由100元提高到了300元。
  王鹏又拿出近3000元,提高了自己的年缴费额度。这样一来,他个人账户累计部分就会多一些,交的多最后得到的待遇高。“到我60岁,也能跟城里人一样,每个月领好几百元的养老金了。”王鹏说。
  “现在年轻人都这样,没有种地的打算。”李宪军说,就陵城区来说,目前小麦生产的机械化率达到100%,玉米生产的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
  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普遍提高,结余出大量劳动力需要转移,过去是向大城市转移,现在是向二三产业转移,搭建一个承接劳动力转移的平台和载体。两区同建的开展,使以上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当然,农民搬进新居后要住得好、感到幸福,必须能稳定就业并有持续的收入来源。产业园区是居住社区的支撑,没有配套的产业园区,新建社区就会形成新的“空心村”。
  在这个基础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等相关政策,就都是让已经搬上楼的农民,更好地变成市民。
  记者从德州市发改委县域办获悉,德州市向国家部委提交的《山东省德州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曾提出,2020年底,中心城区“一心四极”框架形成,有条件的县改市全部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本到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