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松:
书法,一条不停思考的勤学路
2015年01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姜玉松艺术简历
  1972年11月生于山东莱阳。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印社社员、烟台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烟台市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烟台市政协书画联谊会副秘书长。
  本报记者 陈莹

  1972年,姜玉松出生于莱阳的一户普通的农家。在那个荒僻的村子里,姜玉松常常会跟爷爷拉拉呱,话题有时就会涉及爷爷的父亲,“老爷爷是个石匠,常常会给人刻墓碑。”姜玉松说,爷爷就会跟自己念叨,见得、接触得多了,老爷爷生前就为他自个墓碑上的字打算。
  “最后,老爷爷找了村里写字最好的那一位老先生,字成了,他才满意。”这个发生在清末期间某一个恬淡的日子里的充满着中国人哲学的故事,给姜玉松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老爷爷碑上的字到底有多好,就像一簇灭不掉的小火苗,在遇到哪一个字写得好时就会在姜玉松的心底亮一下。
  初中时,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寻找,姜玉松终于在村里一座简易的石桥上搜寻到了老爷爷的名字。那时,老爷爷的墓碑已经跟先贤故友的墓碑在建桥时,被垒在了里面。
  “清朝时,老先生们的字真好呀。”姜玉松由衷感叹,那时的他对于一些繁体字还不认识,而一个个先人墓碑上的字,就像带着魔力抓住他的心,为了跟着学,姜玉松就拿墨涂在上面,再用纸贴在上面,这种简陋的拓,一直陪着姜玉松到了高中年代。
  高一时,姜玉松的老师去济南出差时,帮旁人捎了一本柳公权的字贴。姜玉松央求老师先看一下,老师答应了,但要求必须第二天还给他。那一夜,姜玉松将字贴上的字勾勒在本上。这本“翻版”的字贴陪伴了姜玉松整个高中生涯。
  在烟台艺校,姜玉松学的是美术专业,可对书法的热爱让他无法罢手。对于艺术,有人会归于虚无飘渺的“天分”,而姜玉松却认为,没有99分的努力,天分就只能是虚无的。
  姜玉松用功,在学校里身为学生会主席,为了多看会儿字贴,晚上熄灯后,他把大衣撑住一个空间,躲在里面看字,“被抓住了,撤了三好学生。”
  姜玉松肯用脑子,上班第一天就拿着一幅字,跑到烟台书协找到宁兰智求教。而这一跑就是好几年,“每天中午都去,宁老师指点几个问题,回去就研究。”一个字,一写几十遍,不满意,换字,几十遍,再换回来……周而复始,只为最终的那一个字,“对”后的舒坦。
  当姜玉松还在经济拮据的学生时代,有个小册子,几厘米的厚薄,为了练字,他用浅墨描,再用绘画的颜料临摹,再贴练习纸临,最终这个册子足有20多厘米厚。
  “带着研习的思考,去走一条书法艺术之路。”采访时,姜玉松总会说一句,我的字还很浅,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