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东北乡”寻访余占鳌原型
王振鳌天生反骨有人味儿
2015年01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家族谱上记录了王振鳌的名字,他没有兄弟,只有一个儿子叫良文,年轻时得病死了,王振鳌这支便断了。
  本报记者在听莫言二哥管谟欣先生(右)讲述小时候高密“东北乡”的各路土匪。
  刘统桂老人91岁了,说起王振鳌还是头头是道。
     他生长于胶东一片贫瘠的土地上,20多岁时落草为寇,豪气干云;乱世结束,而立之年的他却遭灭顶之灾,销声匿迹。虽然时过境迁,往事已被尘封,但是他的名字和形象却留在了高密人的记忆里,融进《红高粱》里的经典人物余占鳌身上。
  他就是来自“东北乡”的霸气土匪王振鳌,时人称之为“脑后有反骨”,敢爱敢恨的他生来注定会成为那个乱世里的传说。
  如果你想听听他的故事,我就从那片常年积水的大洼地开始讲起吧。

  文/片 本报记者 张亚楠
“胶东有一百二十个司令”
  1944年,日本鬼子快要投降但还没投降,青岛市平度县南刘家庄还是一片常年积水的大洼地。这片洼地在平度县城南边,所以平度人叫它“南大洼”,它又在高密县城东北方,所以高密人叫它“东北乡”。
  “南大洼”也好,“东北乡”也好,这里雨大水大,十年九灾,夏秋时候一脚踩到地里,水能没过膝盖。这样的盐碱地,粮食不好种,也长不成。泥地拉扯着人的脚,壮得顶头牛的大小伙子累得要骂娘。在这片盐碱黏地上,人们用十倍的力气,仍然只能种出一片稀稀拉拉的小麦地。
  好在,有种不怕水的作物——高粱,高粱吃着不香,还不好消化,但它好养活。于是这里就有了一望无际的红高粱。
  吃不饱的人们得有条活路啊。当年这里有句俗话:“胶东有一百二十个司令。”这些“司令”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土匪,有些土匪人多马壮、枪杆子厉害,于是被国民政府收编了,成了正规司令。除此之外,很多“司令”是自封的,拉起几十个壮丁,有几把枪就敢对外自称“司令”。
  有枪不愁吃,土匪到乡里要钱要粮食,没人敢不给。当年高密大栏乡有个李各(音)庄,是土匪窝,全村七八百人,差不多都是土匪。
  而在刘家庄,有一个土匪叫王振鳌,现在91岁的老人刘统桂一直记得。

一手拎一支枪,钻了高粱地
  那年,20岁的刘统桂还没娶媳妇。村里搭台唱戏,刘统桂和村里一帮弟兄们去看戏。茂腔拉起来,戏台子上走出一个20岁左右的小媳妇。
  呵,小媳妇长得真俊啊,穿着村里姑娘都没有的好看衣裳,在老少爷们眼皮子底下一点不扭捏,噔噔噔地走,腰里还挎着把驳壳枪。
  小媳妇出来后,乡亲们叽叽喳喳一阵交头接耳。刘统桂才知道,原来这是本村出来的“司令”王振鳌从八九里外的南村娶来的小老婆。此前,王振鳌已有俩老婆,大老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留在老家跟公婆一起住,他自己讨了个二老婆。但是王振鳌一遇上这个小老婆,俩人便黏在了一块,王振鳌也不再理会他的二老婆。
  “这小媳妇不一般。”刘统桂心想。在刘家庄,大伙都知道,王振鳌不是一般人。
  王振鳌比刘统桂大8岁,也是刘家庄长大的。别看人年轻,20岁就落草干了“司令”,手底下有百十个兄弟,挎着驳壳枪,骑着洋车子。一出动,呼啦啦一大队人马。
  王振鳌当土匪也是迫不得已。
  那年月,但凡家里有俩兄弟的,就得有一个被拉去当兵。但王振鳌是独生子,他不必去当兵,可以安安生生在家种地过日子。
  都说好男不当兵,王振鳌却一心想出去闯闯。一开始,他加入了国民党杂牌军王四呱嗒的队伍,穿上了军装。这王四呱嗒其实也是大土匪。
  一年后的一个月黑风高之夜,王振鳌从王四呱嗒的队伍里跑了,一手拎着一支枪,钻进了一人多高的高粱地。待到天明,王四呱嗒发现人和枪都不见了,只有骂娘的份了。
  凭着这两支枪,王振鳌自立山头,开始创业。

要粮只找富户,还帮村里修桥
  王振鳌打起仗来不要命,土匪之间常因争夺地盘擦枪起火,不管你是谁,敢到王振鳌地盘上吆五喝六,他接着就给你颜色。
  看对方来者不善,王振鳌大骂一声XXXX,掏出枪来就听嘭一声。有人说他开枪不找掩体,敞着上衣,甩开膀子跟对方干,枪声里混杂着骂声。
  王振鳌也不把共产党游击队放在眼里,他也跟游击队干过。
  一天清晨,天还没大亮,回家看望母亲的王振鳌早早起来,跟几个兄弟准备返回荒郊野外的土匪窝。没想到一行人还没走出刘家庄,眼看着游击队的一支人马正要进庄。
  两边本来就不对付,这次冤家相遇,立马开火。王振鳌这边人少,边打边退,竟被围困在村头小桥上。游击队的手榴弹从头顶飞过来,落在身边,刺啦刺啦地冒火星,几个弟兄都慌了,王振鳌伸过脚去就把手榴弹拨拉到河里。最后,几个人愣是在游击队的枪火下全身而退。
  自此,王振鳌用脚踢走手榴弹的事就在村里传开了,小孩们也开始舞枪弄棒,想着有一天能被“王司令”看中,跟着他打仗。不过,村里大人知道,那时候,游击队的装备差,甚至不如土匪,子弹不够就拿截断的芦苇杆插子弹袋里充数,王振鳌能活下来,也是运气好。
  王振鳌喜欢在村头和人比赛摔跤,这时候总是围上一群小孩。大冬天的,孩子们看见王振鳌甩下棉袄,光着膀子跟人扭起来,忍不住大声喝彩。
  那个时候,王振鳌成了刘家庄的骄傲。小麦熟了,村里人挑着粮食去镇上卖。有急事得走开,粮食带不走,咋办?没事,只要说你是刘家庄的人,没人敢动你的粮食担子。
  过年了,大家出门碰面都问好,对面来一人,听说你是刘家庄的,人家立马拱手“兄弟,幸会。”为啥高看你一眼?还是因为王振鳌。
  刘家庄的人从来不叫王振鳌土匪,他们说,王振鳌从不祸害乡里,更不干绑票这样伤天害理的事。要粮、要面都是找富户、找保长。
  不但不扰民,王振鳌还带头修了村口的桥、加固了河堤。现在刘家庄的人下地干活还走那座石桥。

枭雄覆灭,一夜之间
  王振鳌风头大展的时候正是高密土匪横行的时候,可是乱世很快就结束了。1945年抗战胜利,随后解放战争打响。自从韩复榘退出山东后,高密地区就没了国民党正规军,很快,高密成了解放区。
  当年和共产党游击队互相看不顺眼的王振鳌自然落荒而逃。据说,他带着部队逃到了小老婆的老家南村躲了起来。
  1946年或者1947年的一天,刘家庄一个后生戴着斗笠、推着小独轮车,低着头溜进了村。村里人不禁诧异,他们知道,这个后生是跟着王振鳌干的,一问,王振鳌果真出事了。
  惊慌未定的后生说,昨天夜里在南村,王振鳌的队伍让黄探长的队伍围了。王振鳌的部下死的死,降的降,至于王振鳌本人是死了还是逃了,他也说不清。
  以后也没人能说清王振鳌的去向。1947年,解放军来到村里抓了王振鳌的爹,想把他引出来,但王振鳌没有出现。总之,自南村被围剿后,他就永远销声匿迹了。他的小老婆活了下来,居住在即墨兰村,后来文革时曾因身份问题被政府找过,但下落不明。
  据说,王振鳌被剿灭源自他杀了一个叫吴金城的部下。这个部下不知做了什么坏事,王振鳌非得要了他的命。杀他之前,手下弟兄提醒王振鳌,这吴金城招惹不得,他有一个要好的兄弟是黄探长手下一个人物,而这黄探长是大司令江立川的部下。江立川本也是土匪起家,后来被共产党收编。王振鳌哪能忍得下,别人说杀不得的人他非要杀。
  果真,吴金城的兄弟撺掇了黄探长来灭王振鳌。而王振鳌也遭遇灭顶之灾。
族谱那一页,他这支断了
  四十年后的1986年,莫言的《红高粱》发表,热血男儿、传奇土匪余占鳌面世。同年,张艺谋在“东北乡”拍摄中国电影史代表作品《红高粱》。
  此后,刘家庄放映《红高粱》,10岁的王清春和同族的哥哥一起去看电影。电影结束后,比王清春大10岁的哥哥说,你知道吗?电影里的土匪就是咱们村的,他其实叫王振鳌,是咱本家。跟电影里的余占鳌一样,这个王振鳌是个霸气英雄,谁也不怕……
  2014年,电视剧《红高粱》热映,刘家庄的老人们又一次激动起来,他们看到,电视里的余占鳌就是刘家庄的王振鳌,不但名字相似,脾气、秉性也是一个样。
  王振鳌的本家同辈弟弟王振高今年75岁,他是如今王家年纪最大的长者。他拿出一本灰青色封皮的“王氏族谱”,翻到有王振鳌名字的那页,王振鳌的名字周边没有分岔,证明他没有兄弟。而他名字下方有一个叫良文的名字,“良文”下方写着“止”。据称,王振鳌的儿子王良文年轻时生病死了,他这一支没留下后人。

  感谢管谟欣、王友志、张家骥、杜殿志、许世和、刘统桂、王圣玉、王清春、王振高、王兴文等对本文采写做出贡献。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