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贴”在生活中的年画
2015年02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孙葆元
  年画已经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估计现今的孩子都不知道什么叫年画。十多年前或再往前推,年画一直贴在我们的生活中。
  进入腊月,新华书店就热闹起来,成了花花绿绿的海洋,墙上贴不开,就在空中拉起铁丝,铁丝上挂满了画。每张画都有一个编号,选好哪一张,报出号,售货员就给你拿哪一张。不贵,每张一毛五到两毛钱。人们拥挤着挑选自己中意的品种,街上人人手里拿一个纸卷,那就是买回家的年画。按传统,过年前要扫尘土,扫完了尘土就把崭新的年画贴上,屋子里顿时鲜亮起来,年画的鲜艳遮住了旧墙的斑驳。
  年画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过去是传统题材,什么八仙过海、天女散花之类。“文革”开始后,就是样板戏题材,家家挂剧照。再以后,题材就多样起来,山水、花鸟都有。再以后,竟然中断了。年画的中断却是人民物质生活改善的起点。
  随着改革开放,家家搬进了楼房。在装修讲究的房子里挂上一张年画,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有条件的人家追求更高档的画作,没有条件的家庭索性不挂。家家生活在画里,还要年画做什么!
  然而,年画却是我们的民族传统,最早的年画来自汉朝的门神神荼和郁垒,只挂在宫中,延续到了宋朝,木版印刷的出现使年画进入寻常百姓家。从明代我国兴起了三大年画基地,分别是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和潍坊杨家埠年画。三大年画基地始于明、盛于清,绵延了我们画中的新年。这些年画喜庆吉祥,除了恶煞般的门神,大都可亲可爱,是那时老百姓过日子的梦想,过年了,当然不可或缺。谁家过年不挂上一张画,那个年就过得灰头土脸的。就这样世世代代,过年挂年画成了传统。为了创作更好的年画,美术院校有一门专门的画种,就叫年画创作。现代年画的问世,让杨柳青和潍坊杨家埠年画一度退出规模制作,因为那种画画面呆板,远不似现代画观赏性、装饰性强。说起来,年画也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淡出谈不上什么教训,倒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互动,互动中产生的推陈出新。
  过去的日子是不可复制的,过去日子里的内涵却是可以拾起来重新改造的,现在那些“呆板”的年画镶到精美的镜框中,挂到新装修家里华美的墙上,谁说不是一种时尚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